东汉开国功臣邓禹,西征惨败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是贻误了战机吗?

公元27年,东汉建武三年春,河南宜阳。

一个年轻的将军正骑着马飞奔,在他的身后跟着20多名军士。他们一行人狼狈不堪,年轻的将军时不时看着这剩下的20几个人,想着自己当初带着2万精兵西征,如今只剩下这20几个人,辜负了远在洛阳的皇帝刘秀的重托,他的心中充满了愧疚。

这位年轻的将军名字叫邓禹,是东汉王朝的第一任大司徒(相当于宰相一职)。每一朝的开国皇帝身边都会许多能人异士,辅助他打天下。光武帝刘秀也不例外,在他的身边,围绕了许多这样的人才。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将这些功臣纳入了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因为各种能力突出,功劳最大而排名第一位。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13岁时就能写诗诵文,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后来,他远赴长安求学,与光武帝刘秀成为了同窗,邓禹深深地为刘秀的人品所折服。

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关智斌饰演的邓禹

刘秀被光武帝派到河北去招安时,邓禹千里迢迢只身追到河北投奔。当时,刘秀问邓禹说:“仲华你这么远来找我,是想要做官吗?”刘秀作为河北招安大使,有封官的权利。但邓禹说不是。刘秀又问道:“那你为了什么呢?”

邓禹答道:“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邓禹说:“刘秀能够平定四海,而我跟随在您的身边,也能沾沾光名垂青史。”他还为刘秀制定了“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既定河北,复平关中。”的战略方征。如果说,以前的刘秀目标还不是那么明确,还在浑浑噩噩中摸爬滚打,那么邓禹的出现无疑是给刘秀送来了一盏明灯。从此以后,邓禹一直跟在刘秀的身边。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25年,刘秀称帝,拜邓禹为大司徒,封为梁候,食万户。此时,邓禹不过才24岁,真可谓是年少有为。

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袁宏饰演的刘秀

但正是这位具有雄才大略,为东汉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在刘秀最重要的西征之路上,却接连失败,险些坏了刘秀的大计。

刘秀称帝后,为了尽快统一全国,消灭赤眉军和更始政权,往西进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长安(今西安)被兵家们称为四固之国,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物产丰富。汉高祖刘邦正是因为有了关中这个稳定的大后方,才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

作为汉高祖后世的刘秀,自然也明白关中的重要性。因此,他派出了自己最为信任的邓禹作为西征的大将军。此时的邓禹刚刚在山东打了几场大胜战,士气正旺,正是西征的不二人选。邓禹也信心满满,对于这一次攻打长安志在必得。

公元26年,即建武元年,邓禹率兵马一路向西进发。此时的长安城,在经历了更始汉军的蹂躏后,又被赤眉军洗劫一空,百姓苦不堪言。听说邓禹军纪严明,从不扰民,纷纷带着家人儿女来投奔。一时间,邓禹的人马从两万人,暴涨到近百万人。

一时间,邓禹的名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光武帝听说后也下旨嘉奖邓禹,说他做得极好!《后汉书》上明确记载:“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长安

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下,邓禹手下的将领纷纷劝他赶紧攻打长安,但邓禹却认为现在还不是攻打长安的时候。他觉得,虽然他们现在的人多,但是能打战的人却很少,粮草物资也准备不足。而赤眉军刚刚得到长安,正是兵充粮足的时候,应该避其锋芒,等待适当的时机。

于是,邓禹在距离长安不远的上郡、北地、安定三个地方安营扎寨,并以此向周边的郡县发起进攻。邓禹的按兵不动,可急坏了远处的刘秀。刘秀连发诏书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刘秀这封诏书的意思是说:“大司徒邓禹啊,你是一个像尧一样非常贤明的人,而赤眉军呢,是像夏桀一样暴虐的人。此时长安的百姓们人心遑遑,大家都盼着你去解救他们,正是进攻的好时机。大司徒应该把握时机,尽快攻打长安,以安抚民心呀!”

即使刘秀下了诏书,手下的将领们也屡次劝邓禹攻打长安,但邓禹就是不听劝阻,仍然按兵不动。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赤眉军在长安一定呆不久。

邓禹画像

只是让邓禹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实施自己的计划时,他手下的将领发生了内斗,其中一名叫宗歆的将领杀死了另一名叫冯偣的将领,带领自己的部下叛变了,这下严重地削弱了邓禹军队的战斗力。

这一突发情况急坏了邓禹,情急之下,他开始准备进攻长安。但就在此时,因为城中缺粮,赤眉军放弃长安,往陇西(今甘肃)方向逃走。此时的邓禹终于等来了他认为合适的时机,他率部进入了长安城。

面对这不场不战而胜的战役,邓禹高兴坏了,他在城中大肆庆祝,并开始着手重新修缮被战火一次又一次洗礼的长安。然而这一次,又出现了让邓禹没想到的事,那就是赤眉军走到半路却发现,陇西根本就不像他们想像的有许多油水可捞,而是穷得叮铛响,于是赤眉军又折回来了。

走到半路折回来的赤眉军发现,长安城被邓禹占领了,于是开始攻打长安。邓禹不敌,被赤眉军赶出了长安。此时,远在洛阳的刘秀又一次给邓禹下了圣旨曰:“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这道圣旨的意思是说,赤眉军已经没有粮食了,必定会从东边来,我已经在东边作好了安排。你赶快撤退吧。

可此时的邓禹已经急红了眼,一生从未如此惨败的他,又怎么甘心就这样失败呢?他再次抗旨不遵,指挥着已经饿得没有战斗力的汉军将士们,一次次向赤眉军发起进攻,却又一次次战败。

汉军将士

终于,在建武三年春,邓禹带着他身边剩下的24名战士,逃到了河南宜阳。这是邓禹一生中,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邓禹回到洛阳后,带着深深的愧疚向光武帝刘秀请罪,请求辞去大司徒和梁候的职位。但刘秀并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他只是收回了邓禹的大司徒印绶,而没有收回邓禹的梁候印绶。

对于邓禹这次西征失败的原因,后世也是众说纷坛。但笔者认为,邓禹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战争的时机,他在应该进攻的时候选择了固守,在应该撤退的时候却偏偏又选择了进攻。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刘秀先后给邓禹的两道诏书里面就能看到,第一道诏书是在邓禹刚刚进入关中战场不久时,那时候百姓们因为受够了赤眉军的暴虐,纷纷投靠他的时候,正是民心所向之时。就像刘秀的圣旨里面所说的,此时长安的百姓对邓禹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拯救他们脱离苦海。但邓禹却迟迟按兵不动,本来对邓禹和东汉充满期待的百姓们渐渐寒了心,人心不齐,结局自然不好。

刘秀给邓禹下的第二道诏书是在邓禹被赤眉军击败之时,此时刘秀说“赤眉军已经没有粮食了,他们必然向东逃走,我已经在这里做好了安排,你不用管了,撤退吧!”为什么刘秀会在此时让邓禹撤退呢?

赤眉军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刘秀知道邓禹军中士气已经很低落了,战斗力已经丧失了。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赤眉军此时已经无路可逃,《孙子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此时的赤眉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不得不拼死一战,邓禹被击败在所难免。

如果邓禹在刘秀下第一道圣旨时,能够听从指挥进攻长安,那么也许他早就已经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了。而如果邓禹在刘秀给他下第二道诏书时,听从刘秀的指挥,交战场交给已经在东边做好准备的友军,那么他就不会落得只剩下24骑狼狈而归的结局。

邓禹作为东汉的开国功臣,跟随刘秀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什么又会犯这些如此致命的错误呢?其实是因为邓禹害怕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名望,地位。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封候拜相是人们的最终理想。邓禹在24岁时就已经实现了这个人生终极理想。他在刚刚进入关中的战场时,又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户,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他迟迟按兵不动的深层原因其实是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可能就意味着他会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名望和地位。

所以,他选择稳扎稳打,迟迟不向长安发起攻击。殊不知,越害怕失去往往越容易失去。他的按兵不动,直接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关智斌饰演的邓禹

同时,邓禹在刘秀让他退兵时又迟迟不肯退兵的原因,也是因为害怕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名望和地位。于是他在第一次被赤眉军被打败时,开始急功近利,忘了穷寇勿追这条铁律,最后落得西征的2万兵马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

参考文献《后汉书卷十六》、《孙子兵法军争篇》。

大家好,我是沉香,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成长。@头条历史 @青云计划@晋公子@关智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