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里说洛阳


唐代“诗圣”杜甫有一首诗的名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官军”指的就是大唐正规军。这首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末期,其背景是唐军与安史叛军的夺地之战。

这里的“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洛阳。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唐军进军洛阳,击败了叛军,收复失地。“河北”则是指黄河以北的“范阳”,在今天的保定以北,北京以南。公元763年,唐代宗宝应二年,唐军夺得范阳,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正式结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第一句是“剑外忽闻收蓟北”。“剑外”是杜甫当时的所在地。四川北部有剑门关,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在剑门关东北,如果以长安为中心,则称剑门关以南为“剑外”。杜甫当时就在剑门关以南的蜀中地区。“蓟北”指的是当时幽州、蓟州一带,现在的河北北部。杜甫在蜀中听说了范阳收复的消息喜出望外,所以作诗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的诗属描绘现实之作,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曹植写过一篇辞气华美的奇幻之作《洛神赋》,虽然“君王”与“河洛之神”宓妃相遇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辞赋中地名实指,让人觉得亦幻亦真,读起来余味无穷。《洛神赋》,开篇就说得很明白。“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这里说的“京师”就是指曹魏的都城“洛阳”。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鄄城王曹植入京师朝觐天子。曹植的封地在当时兖州东郡的鄄城,也就是现在山东省西南,属荷泽市。朝觐之后的鄄城王曹植返回自己的封地,在“洛川”发生了奇遇故事。洛川,是指流经洛阳的洛水。这篇辞赋以“余”也就是“我”的第一人称写成,把虚幻的故事夹杂在自己的真实经历中。现实中的“甄城王”就是故事里的“君王”,在洛川遇到“斯水之神”,有感而作赋。

“京师”洛阳在西,甄城封地在东,所以辞赋里说,“余从京域,言师东藩”。并且《洛神赋》里清楚地写了“君王”东归时所经过的地域范围:“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返程的曹植出洛阳城向南而行。伊阙,是指洛阳城南的阙塞山、即龙门山。再过轘辕山,穿过通谷,到达景山。这都是有据可查的地名,当曹植经过这些列举的地名,实际上就已经走到了现在河南偃师。在洛水边休息的时候,故事里的“君王”遇到了河洛之神,“睹一丽人,于岩之畔”,洛神的形态“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曹植写了洛神的故事,一百多年后的东晋建康,画家顾恺之描绘出了曹植文赋中的神仙世界。八百多年之后,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以其高深的书法造诣又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洛神赋》。

古代以河为界,黄河以北为“阳”,黄河以南为“阴”。如南梁江淹作《别赋》,“君居淄右,妾家河阳。”“河阳”指的就是黄河以北现在的孟州市。“河阳”曾经是周代天子巡狩、会盟诸侯之地。而到了唐代,则以繁花似锦的田园风光而闻名。李白也曾作诗说“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

“河阴”则在黄河以南的孟津。周武王曾在孟津观兵以窥望商祚。“河阴县”初设于三国曹魏黄初年间,后来随历代漕运之便利也屡迁其治所,一度东迁至荥阳。北魏末年,尔朱荣曾在此策动令后人闻之变色的河阴之变。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曾经是历代争夺天下的要地,所以有个词叫“逐鹿中原”。晋代杜预曾建“河桥”以助军渡黄河之险,唐代改作“河阳桥”。河桥的大致位置就是从“河阳”的孟州到“河阴”的孟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