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古代中国打了两千年的内战?

晋朝跟宋朝在对抗外族入侵方面为什么这么差劲,西晋被胡人灭亡,宋朝两次外族入侵而亡?古代中国的战争史就是一部内战史?为何说古代中国打了两千年的内战?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政权覆灭的问题。

一个国家政权如果是从内部崩溃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财富饱和,政权没有财富支撑维持下去,国土陷入分裂。若是一个国家被外来政权所灭,原因有三种:

其一:国家政权本身遭遇国家财富饱和,政权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根本无力抵挡外来政权的入侵,那么覆灭这个政权的最后一击就是外来政权的入侵。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讲,导致国家政权覆灭的根本原因还是内因。

其二:文明的压制,外来政权在文明的层次上更高,文明更先进。文明更先进,那么武力就更为强大,打不过,被灭掉,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就像印第安人无法抵御西欧人入侵美洲一样,没有人说印第安人不行。毕竟文明的压制不是个人或者国家通过某种努力能够改变的。

其三:国力的压制,外来政权在文明的层次上是一样,但是外来政权的国力更为强大,国土面积更大,人口更多,经济更为发达。这种情况下,被外来政权灭掉也不是不可能。以弱胜强从来都是奇迹,只能局限于某一场战役。国家之间的战争,比拼的还是底蕴和实力。

从以上三点看,没有一点是符合晋朝以及宋朝的。

为什么?在民族主义泛滥的今天,在民族国家占大多数的今天,很难说清楚的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保持着帝国时代版图的国家,尽管中国在近代丢了很多领土。

帝国时代,也就是大陆扩张时代,就是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的这段历史。帝国时代不存在民族国家,而中国自古至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甚至,如果不是西方文明思潮的入侵,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民族划分。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那一套民族主义的历史观来理解晋朝或者宋朝的那一段历史,那么,除了把晋朝以及宋朝批得体无完肤之外,也得不出什么好的结论。说来说去,不就是要中国人或者汉族人骂自己的老祖宗没用,就是窝囊废嘛。

西方的史学家们都喜欢骂,崇尚西方人那一套的中国人也喜欢骂,这没有办法,个人身单力薄,打不过他们,也不想和他们对骂。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按中华文明的传统历史观来解释。

先说一说这个问题,按照中华文明的传统历史观看,这个提问是非常不准确的。

其一:西晋的确是被胡人推翻的,但是这个胡人不是外来的,西晋更不是被外来政权给灭亡的。

西汉王朝覆灭之后,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定都于洛阳。从西汉过渡到东汉的这段时间,汉朝内部因为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人口锐减。所以,光武帝刘秀打破了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大量的游牧民族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西羌之乱一直是东汉王朝最为头疼的事情。

可是,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再到三国鼎立,中原人口锐减十分严重。从东汉时期的六千万人口锐减到三国时期的不足千万。魏晋时期,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力的不足,统治者不仅招引他们内迁,甚至是强迫。

内迁的少数民族百姓,多数处于豪族门阀的控制下,成为了豪族门阀的农奴,遭到沉重的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十分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使得西晋时期,关中户口百万,少数民族就占了一半。

其中匈奴人、鲜卑人因为后面还有部族支持,西晋政府对他们的统治没有那么残酷。而其它三族,命运就十分凄惨。和他们命运一样凄惨的还有那些汉族佃户。

在西晋爆发“八王之乱”之时,反抗西晋政府残暴统治的起义也拉开了。

西晋王朝在一系列的打击下走向了崩溃。这个时候,给了西晋王朝最后一击的是匈奴人。已经汉化的匈奴人刘渊回到河套匈奴部落,以支持西晋王朝镇压暴动的名义,召集部落大军加入了反抗西晋王朝统治的行列中。西晋王朝最终被匈奴人推翻,刘渊建立了汉国。

在五胡乱华的历史中,命运悲惨的羯、氐、羌三族是最仇恨西晋王朝的,甚至也仇恨奴役他们的汉人。历史中记载的两脚羊等民族仇杀的事件就是这三个民族干的,汉化程度比较高的匈奴人以及鲜卑人,甚至也被当成汉人遭到他们屠戮。

汉人、匈奴人、鲜卑人也对这三个民族展开反杀,几乎将其他三族杀尽,相互仇杀导致后来基本上就是没有民族区分的乱杀,整个中原陷入一片黑暗之中。直到鲜卑人大规模内迁,并建立起在北方的统治,这种乱局才没有继续下去。而随着鲜卑人的汉化,南朝的士大夫也不得不感叹“衣冠人物尽在中原”。

所以说,西晋王朝虽然是被胡人推翻的,但不是遭到外族入侵而亡,而是内部统治崩溃导致的结果。五胡乱华,实际上就是农民起义加少数民族起义。

其二:两宋都是被外族政权灭亡的没有错,但是这个外族政权是在昔日的汉唐故土上建立的国家政权。

宋朝根本就没有继承唐朝的政治遗产成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从本质上讲宋朝只是一个割据政权,是与辽金夏并立的割据政权。

唐朝建立后,版图囊括了中原、南方、川蜀、西域、草原、东北。宋朝建立后,版图只有中原、南方、川蜀。西域是西夏政权、以及回纥诸政权。草原和东北则是契丹政权。契丹政权占据了一部分中原地区燕云十六州,于是建立起辽朝。

如果说南北朝的外族入侵是因为少数民族进入汉朝疆域导致的,那么宋朝时期的外族入侵,可不可以视为少数民族占据了一部分唐朝版图导致的?

实际上就是如此。真正的外来政权入侵是怎样的?就像近代西方入侵,或者日本侵华。

很多人把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建立的辽金元清视为外来入侵,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四个民族都是本就是前朝的臣民。契丹人是唐朝的臣民,女真人是辽朝的臣民,蒙古人是金朝的臣民,满洲人是明朝的臣民。他们建立政权的疆域原本也是前朝疆域的一部分。

日本人就不同了。虽然日本在历史上也纳入中华文明朝贡体系,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册封。但是,并未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哪怕是羁縻统治。当然,如果唐朝的都督府设立到日本去了,或者清朝时期,日本就是清朝的一个省,那么日本建立政权并反攻清朝,那就不是外来政权入侵了。

其实,关于蒙满非中华议题的来源,从外因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泛滥导致的,从内因来说是因为外蒙的独立。外蒙的独立是中华文明大一统历史正在流血的创口。无论现在的政治局面如何,世界局势如何,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内蒙古人民也不会忘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沉浮,近代百年的屈辱不过是一个小波浪,是我们的东西不会丢。

为此,无论晋朝被胡人灭亡,还是两宋被外族灭亡,从本质上讲是国家政权内部的问题。对国家政权掌控为何会从汉族人手里溜到少数民族手里?原因有两点:

其一:时代阶段的迈进,新的地理环境出现,原来的地理环境格局发生了变化。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受时代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不同的时代阶段,人类社会能够开发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

汉朝不曾纳入帝国版图的东北、草原,在唐朝时期已经纳入版图。曾经蛮荒的南方地区也得到开发,成为了唐朝的经济重心。曾经只有一群游牧部落的青藏高原崛起了强大的吐蕃政权。

隋唐易代导致中原人口锐减,为此,唐朝虽然将草原、东北纳入帝国版图,但是影响力十分有限,因为自身人口过少,没有人迁徙过去,去开发草原、东北,进而彻底同化两地的民众。

重要的是,草原与中原的经济成分是不一样的,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差异性太大。唐朝对草原的文化输入是十分有限的。

没有同化草原、东北的少数民族导致了后来所谓的外族入侵。如果同化了,那么虽然是也会打过来,也不会被视为外族了。例如,五代时期后唐就是沙陀人建立的,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人的石敬瑭也不是汉族人。但是,他们都汉化了,所以没有人觉得他们是外族。

其二:时代阶段的迈进,新的地理环境出现,文明中心发生转移。

汉唐两朝的崩溃根本原因就是时代阶段迈进下,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文明中心无力统御各个地区,导致两朝崩溃后,中华大地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割据与局部统一。

文明中心无法统御各个地区的时候,分裂与局部统一才是时代大势。即便文明中心能够统御各地维持统一,也会加重文明中心的负担,造成文明中心的衰弱,导致更大的分裂。

西晋就是如此,在大分裂的时期实现了统一,可是根本无法维持,只能借助血缘关系推行分封制。这种分封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没有实现政治的统一,西晋由此也算不上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时代阶段迈进的同时,文明中心也发生了转移,这就是一场噩梦。之所以很多人在南宋灭亡后,感觉古典意义的中国不复存在就是文明中心发生了转移。

文明中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国家首都的所在地,是各个地区生产生活的唯一标准。

从黄帝开创华夏文明直到北宋,中国的文明中心都是河南关中地区,首都不是在河南的洛阳,便是在关中的长安。河南与关中比邻,不管历经朝代更迭还是各种动乱,中国始终都是以河南关中地区为中心实现重新统一。

而南宋、辽、金、明、清五朝,首都不是在燕蓟地区的北京,就是在江南地区的南京。中国的文明中心转移到了两个距离很远的燕蓟地区与江南地区。

虽然燕蓟地区以及江南地区都更算得上是中原,且从黄帝开创华夏文明起就受到河南关中地区的统御以及影响,打下了长安洛阳的烙印,但是毕竟每一个地区都会有自身的特色。

为此,宋朝之后,中国的人文精神相当复杂,不再如汉唐之时那么纯粹。因为标准太多了,既然有长安洛阳标准的烙印,又有北京南京的特色标准。

综上所述:晋朝、两宋之所以无力抵抗外族,被外族灭亡。根本因为还是因为时代阶段演进,文明中心转移。晋朝在于文明中心无法统御各地区导致政权崩溃,所以无法抵御外族。两宋在于文明中心转移,因为受到新旧两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牵制,不得不守内虚外,武力强大却打不出去。

用更简单的说法就是:晋朝因为把外族接到家里住,把外族喂得太饱,结果把家里闹得不得安宁。两宋则是因为唐朝没有把外族当外族,强调华夷视之如一,结果喂饱了要跟你分家了,甚至要顶替主人当家了。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已经说明了一切,很多民族在融合中消失,中华民族是一家。说是打了两千年的内战并没有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