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东北港口城市:浪漫之城逆袭之路,北海道小樽的自我救赎

导语:

当我们看到曾经“衰败”的旧楼、旧房、旧物业经过高手“妙手回春”地改造而焕然一新,除了啧啧称奇之外,是否也心生向往……但如果改造对象是一个村落或社区,甚至城镇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我们甚至找不到单个的采访对象,可能是偶然的事件发酵般将所有元素组合了起来,我们相信还原这个过程会很有意义。

工业时代的象征性大都市底特律自颓败到重又兴起中,隐藏着的是一种独具吸引力的风华,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与自然景观形成巨大反差、粗犷的工业风反而是潮流所向,暗合了他们反物质主义的心理需求。

我们看一个典型的曾经“衰败”的城市,来看看当“衰败”袭来,如何“ 逆袭”成功的故事。

这就是北海道小樽。


《情书》导演岩井俊二祖籍宫城县,但处女作的拍摄地却选择了浪漫怀旧的北海道小城小樽。青涩的时光、恬淡的初恋,如此情结在《情书》(图1-2)中得到充分的释放,如同小樽这座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

小樽位于西北海道的中央,它不仅是<情书>的拍摄地,更是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对这座小城情结。这为它加上了各种浪漫文艺的注脚,从老牌巨星三船敏郎、高仓健,到80后女艺人竹内结子,他们的电影大都围绕着现在与过去、人间与天堂、现实与回忆……就像小樽展现给我们的一样,外来与本土、工业与自然、过去与未来……

这种对比与冲撞意外地造就了小樽独特的浪漫气息。

1、长达16年的小樽运河保护运动为它的产业更替种下了一颗种子

约在100 年前小樽作为北海道的海上大门发展起来,一度极尽繁荣,不少银行和企业纷纷来此发展,彼时常被称为“北方的华尔街”。如今市内有段运河常被人称道,因它完美地记录了小樽社区更新及创意产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最初激活小樽产业更替的引擎就来自于那场延绵16年的运河保护运动。

图3:昔日运河里曾拥挤着无数装卸货物的舢板,沿岸都是砖石结构的仓库, 至今依然保留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繁荣的印记。

小樽运河保护运动带领市民聚集到运河周围

小樽最鼎盛时期在大正末期(20世纪20年代)到昭和11年(1936年)间。

1937年,小樽运河以日本国内独一无二的填海造田方式打造完成,但随后北海道经济中心移至札幌,运河也早早地结束了它的使命。

自1950年代开始,随着北海道政治和经济机能开始向札幌集中,小樽的商业中心地位最终被札幌取代。

1966年小樽政府为解决当地环境品质急速恶化等困境,决定填埋运河,开建宽阔的交通干道,启动了庞大的埋河造路工程。可1972年当施工到运河边的石造仓库群时,居民认为应该保护这些美丽的建筑,必须重新评估道路工程的意义,遂于隔年年底自发组成“小樽运河保存协会”筹备会。协会旨在保护小樽的历史与美景,得到了上万人支持。1983年“小樽运河百人委员会”成立,获得全市18万人口过半数签名支持,最终在1984年3-8月期间,“填埋运河”工程在民众的声讨中被迫冻结。

图4-5: 小樽运河保护运动不仅是一项反对填埋河流的运动,更是带领市民来到运河周围,共同参与有关运河保护的相关活动,自此运河的社区文化营造传播开来。

这场“运河保存活动”连绵持续16年,吸引了大量观光客(图6)。最终敲定将河宽的一半填土造陆,利用余下的河床打造街心公园,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模样。死而复生的运河,也因此成为了小樽的标志。

图6:小樽的年游客数从1985年的270万人,1992年500万人,到2014年达到790万人。

旧时石砌仓库被改造为店铺、艺术工作室,个性化店铺开始聚集

1983年,以明治时期旧仓库改造的“北一硝子三号馆”开张营业为起点,运河边的石砌建筑接二连三地变身为商铺。现在,仅北一硝子相关的店铺就已达18家之多。除此之外,明治时代的木结构建筑也不示弱,八音盒馆、海带专卖店以及诞生于1896年、北海道现存最古老钟表店等个性化店铺开始云集。

图7-9:日语中的硝子即玻璃,小樽的玻璃历史从“煤油灯”和渔具的“漂浮球”开始,以此为基础的玻璃工艺从工艺、设计、颜色等方面时时推陈出新,已成为小樽的代表文化之一。北一硝子街即主要贩卖各式玻璃制品,图7为北一硝子一系列店铺,图8为北一硝子三号馆,图9为八音盒博物馆。

图10:河岸边的“旧小樽仓库”被改造成“运河广场”,周围聚集了或包裹方巾、或头戴斗笠,身着麻布衣衫、足蹬布鞋的人力车夫,硕大的银色车轮,流线形的车身还配上了遮雨的凉棚,样式古典却被擦得崭新,让人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

长达16年的保护运动,在石造仓库和历史性建筑物中,举行一系列演讲、相声等活动成为常态,将以往静态的、仅供参观的文物保存,转变为动态的、再生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旅游景点,进而使居民与运河的关系更密切,不仅可以了解运河的历史,也重新认识了小樽这座城市。

2、“腾笼换鸟”式的产业更替

当小樽的港口不再忙碌,不出意外地人口开始逐年流失(图11),虽依然承担货港集散的功能(2014年时,小樽港的货物贸易量只在北海道排名第四,比例只占北海道全体总量的4.9%),但相比小货港,小樽正渐渐成为年轻艺术家的聚集地。它的城市面貌正在逐渐被改善,居民们开始改造民居出售当地特产,有些闲置的仓库开始有艺术家进驻。

2014年第三产业经济总值已占到小樽经济总量的84%,观光客的消费额已占生产总值的11%。

图11-12:图11是1986年人口17.4万,2017年末11.95人,图12改建后的仓库

往往依赖于港口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小镇或城市,因运输条件或环境改变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出路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小樽在近100年的时间里,虽然被定格在“没落的港口城市”上,但如今它正渐渐撕掉那张陈旧的标签,华丽转身成为如今的浪漫之地,当然也是中小型企业的聚集地(图12),这或许仍然得益于上帝给赋予它的独特自然禀赋。

图13: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如今排名前4位产业包括食品、金属工业、塑料制品、家居饰品,金属工业以优秀的制造业技术为基石,近几年由供渔业使用的漂浮珠宝玻璃制造工艺被作为观光内容固定下来,玻璃工坊不断在聚集。当然,传统的渔业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产品,这里主要出产约40种海鲜种类。

四季皆是景,自然资源异常优渥

小樽四季分明,与本州相比,几乎无梅雨的困扰,冬季有雪、夏日有海、秋日有山、春日有樱花,不像其他区域唯有樱花可看。除此以外,还有以安全可口的水质为代表的日本酒、红酒以及地方啤酒,加上寿司、糕点等美食,玻璃制品及八音盒等特产,从数据上来看小樽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聚集在食品行业(图12),特别适合游客逛吃逛吃后再带上伴手礼心满意足地离开。

小樽独特的场景感,保持空间及时间上的一贯性

小樽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不管老房翻新或是新盖都必须加建欧式建筑风格的立面假墙,专意维护整个城市欧风形象,最终就形成了独具日本风的欧风港口小镇。

除了运河之外,小樽在2001年度从JR北海道购买了前国铁重点线的中央通到寿司街长约510米的部分,作为休憩用地进行了保养,该休憩用地也被作为“小樽神宫市”的场地或作为小樽市冬季典型活动“小樽雪道”的主要场所使用。2007年再次购买了从中央通到综合博物馆长约1.16公里长的部分。小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的历史,将这一宝贵财产留给了它的市民。

图14-15:购买的铁路线范围以及目前实现的实景

定位札幌的卫星城市,共享人才、港口等资源

小樽距离札幌市约40公里,通过国道及札幌自动车道只需1个小时即可往返两地,乘坐新干线不过30分钟。其中最近的札幌石狩湾新港地区与小樽工业企业主聚集地的钱函地区不过18公里。

图15:交通的发达,令通勤圈扩大了,包括札幌、石狩、江别、北广岛在内的通勤圈内有超过115万劳动人口,这给区域内企业更多机会做紧密交流。

更可喜的是,提供大量劳动人口的源头仍在札幌圈内,北海道大学以及包括小樽商科大学在内的33所大学开启了短期班,希望在本地就职的学生占大多数,并且确保是优秀人才。除此之外,针对产学研联合的机制及环境也在逐渐形成,相应研究开发设施也正在集中。

这一点与国内正在兴起的新一线城市的状况很类似。对于新一代人才而言,考虑在哪里工作,不再仅仅是工作上是否有晋升空间这一单一选项,而更多会考量整个城市是否具有宽松的氛围、是否有能保证优质生活的气候及城市环境,这些都被列为关键因素。

3、旅游业或许是很好的转型方向,但很快将面临天花板

在近两年每年800万游客中,90%都是来逛吃逛吃的,但随着游客数量逐渐上升,小樽可容纳的合理游客数量很快将面临天花板。小樽特殊的地理环境,缺乏可供开发的空地,市辖区东西长约36公里,南北长20公里,海岸线全长约69公里,三面临山,无法纵深发展(图16)。

图16:天狗山向下看小樽全景

市区的地形都是山地或丘陵,河川大多短小湍急,整个城市都是沿着山坡发展,“坡道之城”的称号因此而来。多山地形给小樽的城市发展带来很大限制,绝大部分市区都被划为限制建设住宅地区,都市计划指定地区也是北海道主要都市圈中最少的。小樽也因此很早开始通过填海获得土地,市中心地区全部海岸线均是人工海岸。

即使在繁荣期,小樽的人口增长速度也低于北海道其他主要城市。虽作为札幌的卫星城市,使得小樽有超过一成通勤通学至札幌市,但小樽目前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人口下滑,而在于人口的迅速老龄化。2010年人口普查时,小樽1-14岁人口仅占到9.9%,而65岁以上人口却占到31.5%,2013年小樽市总和生育率只有1.12,低于北海道平均水平(1.28),更低于日本平均水平(1.43)。

自80年代开始,小樽每年的旅游人数常年增长10%左右,并没有出现过骤然增长,一是旅游业的自然增长有其规律,二是也针对性地做了部分控制。今年3月,小樽最新发布的2018年《北海道小樽市基本计划》就提出针对重点创新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这可以理解为应对不久的未来即将出现的旅游业发展“危机”。

对游客而言,小樽代表了浪漫、文艺以及怀旧,那些厚实的石头仓库、曾经鼎盛时期的银行、可口的寿司以及精致的哨子(玻璃制品),很容易令人有进入另一个时空的美妙享受。旅游的真意或许就在于此,让人在空间及时间上脱离现有生活的一种场景营造。

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小樽,它包含的内容又不仅仅在此。

自下而上的生发对文化的保护、社区文化的营造、产业更替的主动干预,以及对旅游业的清醒认识,这些应该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蔡瑛樱

孚园联合创办人,十余年产业咨询、顾问及执行经验,专注于城市发展、区域更新、产业优化及文商运营,强调咨询与落地的有效衔接、方案到执行的有效延展,“以终为始”地提供一贯到底的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赋能传统行业的专业解难者。孚园现为“上海购物中心协会”理事单位,个人任“品牌与经营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孚园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下辖城市发展、产业研究、数字营销、品牌文化四大研发中心。中心坚持研发原创内容、独立观点,并汇集策划咨询、规划设计、产业开发、资本运营、文史及地理经济等多领域专家学者,致力于解决跨领域、跨生态体系下的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产业新城、文商旅综合项目发展过程中的产品组合及盈利模式等问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