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大名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中国有史以来,名公巨卿,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奋斗于仕途的生命短暂的人们,也有少数幸运人士,成为了标志性人物,让后人难以忘怀。

1、辅商灭夏,放逐太甲——伊尹

伊尹是夏末商初之人,在他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说一个官员像伊尹,基本上就是最高的赞誉,当得起这一评价的绝对不超过两手之数。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其“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商汤死后,伊尹辅政,留下了“伊尹放太甲”的辉煌纪录。

2、开周八百年,西周社稷之相——姜尚

姜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其七十二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两代,伐纣建立了周朝。

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他也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3、规制礼乐,辅政成王——周公旦

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武王去世之后,代年幼的成王摄政。在传统读书人的眼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毫无疑问是天字第一号的大政治家,也是最后一个“圣王”,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周公是压轴的最后一人。武王四年,与太公望、召公佐武王败纣灭殷,克商后二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于是,周公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后在成为成年后,奉还大政,史称“周公辅政”。

3、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管仲

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基本出于管仲之力。齐桓公继位,为兴齐国,不计旧怨,以管仲为相,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随后,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田亩、渔盐业等方面大规模进行经济改革,政治上提出“尊王攘夷”,获得天子称赞。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4、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相李斯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少年出道,研学帝王术,初投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剪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赖,驰鹜于秦都。上《谏逐客书》、倡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小篆”一统文字,秦之统一,其功不小。

5、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汉朝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西汉第一个丞相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起义,拥为沛公,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后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徐图天下;慧眼独具,月下追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的“萧规曹随”之誉。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被称为“卧龙之才”的诸葛亮,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益,三分天下,而后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年五十四,谥忠武。真正做到了先主托孤时承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千古为相之典范。

7、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房玄龄

史称“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房指的的就是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大乱,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每平定一,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

8、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王安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王安石或许是最令历史学家头痛的人物之一,也是最难以评价的人物之一。单论才学和操守,王安石无疑都是最顶尖的人物,梁启超甚至称“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然而,王安石的一系列变法政策,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则直至今日依然争议不休。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领导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从此这位勇士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

变法之前王安石被誉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大骂其为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来的宋徽宗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而到了宋钦宗那里,竟成了北宋灭亡的魁首。作为文人的王安石,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作为宰相,却争议不休。

9、帝王之师,救时宰相——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名相(首辅,无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实),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张居正身前的最后十年,还是很好地抓住了机会,成功地平衡了或驾驭住各方势力,以内阁首辅之名,主持全国军政大事,在为官期间,大胆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其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名垂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他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他执政的十年,施行的一系列措施,被称为“救时良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