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发展、衰败——简论西汉封国史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承袭了这种制度,但西汉与秦地方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国制不得已而为之,这也为后来的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使得中央难于驾驭并埋下祸患。此处探讨三个问题:封国既然是落后的制度(暂用此形容词),高祖刘邦为什么会采取分封制?分封国是怎样发展的?分封国又是怎样走向衰败的?

关键字:分封、建国、诸侯王、国除、推恩令

在阅读史记中关于西汉诸侯国部分时,往往到文章末尾会看到“国除”一词,也就是诸侯国被除去,但是除国理由却很奇怪,仿佛有一双眼睛时刻盯着这些诸侯,一旦他犯了法或者没有儿子便会立刻受到除国。这种“除国”的现象在文景帝时期尤为频繁,可见这件事并不是那么简单。封国的出现至封国的衰败乃至被除,都有他的原因。

一、封国的出现

汉初,高祖继位击败项羽夺得天下。治理天下的时候,能建郡的建立郡,不得不分封的就封国。封国是周朝的制度,而可以说周朝却因此而亡,故历史证明这种制度是落后的,但是爲什麽高祖会采取这种“落后”的制度?据记载“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1]分封制曾经是周代盛行的政体,周天子分封天下用以巩固他的统治。到了战国初年,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 各国先后变法, 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起封建君主集权制政体。而后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 把封建君主集权制推广到全国,从而确立了封建皇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被历史否定, 代之以皇帝集权制,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那么爲什麽刘邦还要实行这个落后的制度呢?“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2]看来,是为当时形势所迫,不得不分封帮助西汉王朝巩固天下,高祖刘邦亦不想封国的出现却无可奈何。

斩蛇起义

西汉封国大体说来可分为三类情况:一是迫于战争的需要,如韩信、彭越等。《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可见,刘邦爲了安抚韩信,许诺封他为韩王。彭越亦是如此。只不过这个王确实彭越简介逼迫刘邦给的。史料曾经提到: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3]汉王听取了留后的建议:“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4]因为战争,不得不分封。二是迫于信义,如黥布、臧荼、韩王信、长沙王吴芮等。三是出于私,如赵王张敖、燕王卢绾等。史记里对卢绾描写特别有意思,说他和高祖同日出生。“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5]然后卢绾下一步就写被封侯了,还是那种待遇非常好的长安侯。

二、封国的发展

汉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就王而言,主要有二种:一是异姓王,一是同姓王。同姓王类似宗室,并不会对皇室造成什么大麻烦,就算坐大夺权也是刘氏的天下。可是异姓王就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军队,关键是没有刘氏血脉。他们一旦造反夺权,高祖的天下再也传不下去了,这也是刘邦一直担心的地方。

汉代诸侯王得到分封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就是“皇帝”。首先,汉代诸侯王是有土地的,这也是他们最大的资本。其次,诸侯王在国内可以自认官员,除了丞相由中央指派之外,其他官员自己说了算,这就意味着可以独揽大权,然后把丞相架空,这也意味着皇帝并不能掌控诸侯。第三,国内的税收都是自己的,除了过年的时候上点贡之外,其他都是诸侯王自己的。第四,军队。拥有军队意味着皇帝手里有一股超脱自己所可以掌控的力量,如鲠在喉般难受。封国的军队汉初封国均拥有不同数量的军队,其职能是戍守王都、卫护封国内的社会治安。在国家对外有征战之事时,王国军队要听从中央调遣,参加征战。高祖为了预防封国发兵叛乱,就想到一个妙招,即布告天下“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6]可是,当封国都决定叛乱造反了的时候,谁还会去在意这个布告幺?

齐王韩信

封国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征税、兴办工商业和铸币。管理一个国家征税和兴商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让封国拥有铸币权却为后来封国坐大买下了隐患。汉初各个封国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真个西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国家在经济方面对诸侯王约束甚少,致使王国势力膨胀发展,文景时期出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以吴国为例,《史记》里这样描述“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可以想象,在一个封国里诸侯王的实力有多强:有自己的军队,得民心,财政充裕。这样的封国是可以直接对中央形成威胁的。

共创天下的吕后

三、封国的衰败

就受封诸侯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异性王和同姓王。高祖自然是不希望异姓王的出现,巴不得全是刘氏的天下,但因为诸多原因不得不分封,所以天下安定后就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即除去异姓王。在他看来,异姓诸侯王的作用不仅丧失,而且还成为刘氏天下的严重威胁。因此,在他登上皇帝宝座后就开始一一铲除异姓王,并逐渐换成同姓王或亲近的人来拱卫中央集权。异姓王在西汉初共有七个: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长沙王吴芮。高祖五年七月,燕王臧荼首先反叛,刘邦当即率领大军前去征讨,两月后叛乱被彻底平定。接着高祖便主动出击,阴谋阳谋一起上,其第一个目标就是拥有重兵的楚王韩信。此后,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皆以谋反被诛灭。仅保留一个势单力孤的长沙王吴芮。以彭越为例,本来并不是想造反却被扣上一个造反的帽子而被诛杀,虽借吕后的手,谁知道这件事后面有没有高祖的授意?史书记载如下:

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原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7]太史公说: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可怜一代人雄,却是飞鸟尽、良弓藏。长沙王吴芮爲什麽没有被除掉呢?吴芮知道高祖迟早会想办法除掉自己,于是吴芮按张良计谋,保存实力,开始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帐下,并安排第五子吴元带部份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如此才迫使刘邦不得不收起对策,吴芮国虽存,却早已没了当初的风采,名存实亡。

异姓王解决,为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高祖曾与诸大臣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即白马之盟,刘氏王国的封立奠定了汉初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格局。但是封国一旦独立编会发展壮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由开始的有利于中央到有害于中央。这时期就需要想办法削国或除国。国除并非全是皇帝针对的施加给封国的,很多都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即在所有人看来除国是理所当然的。以史记中的国除为例,可以分成三类:无子、有罪和不轨。一、无子国除,如:后二年,孝文帝尽封齐悼惠王子罢军等七人皆为列侯。齐文王立十四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8]当时的爵位是皇帝分封给诸侯的,没有儿子自然没有了封国存在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这也是皇帝敢于大肆分封的一个原因。“山阳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山阳王。九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山阳郡。”可见,国除后的土地并不是再次分封,而是化国为郡,加强中央统治。二、有罪,如: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子共侯买代侯。二年卒,子简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二十三年,何坐略人妻,弃市,国除。[9]陈何犯了抢占他人妻子的罪,被处以死刑,封国就这样被废除了。三、不轨,如:孝惠五年卒,谥为景侯。子顷侯精立,二十四年卒。子共侯则立,十二年卒。子侯偃立,三十一年,坐与淮南王谋反,死,国除。[10]谋反虽也是罪,却与上文说的“夺妻之罪”性质不同。

那么有一些封国的诸侯既有子还没罪怎么办,难道任由他们发展幺?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没办法,只能温和处理怎么削弱诸侯而不能急促。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了一项重要法令:推恩令。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就这样,诸侯的封国越来越小,知道再也不能对中央造成威胁。

还美名其曰“推恩”,即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断让藩国内部自析。到了后期,王国辖地仅有数县,王国大于中央问题就这样被解决。

封国即使变得弱小,也依旧是封国,封国的衰败不仅与中央可以打压有关,还与西汉当时豪族的兴起有关。西汉初年,鉴于秦朝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导致灭亡的教训,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一些相对缓和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设置郡县系统为骨架,同时又适当保留了封国制度,以缓解同地方势力的矛盾。正是这些妥协、退让政策,使地方豪门大姓发展起来。他们占有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处于支配地位。中央政府管不了封国,封国也管不了当地的豪族,尤其是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候,豪族发展的最为迅速。自元帝即位以后,一反宣帝时期的政策,大力推行儒家空阔不切实际的政策,致使豪强大地主兼并之风盛行,国家的吏治也开始败坏,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大都依赖中央的封国也开始衰弱,豪族兴起已经不可阻挡。王莽篡汉后,封国衰败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东汉建立又是一番新的局面。

乱插入的图片

巅峰时期的西汉

结语: 汉初刘邦大封刘氏子弟及功臣为诸侯,后来虽经历诛功臣、封国国除、七国之乱、推恩令削爵,但是大部分诸侯都一直存在着。这些封国经西汉、东汉直至魏晋,领地日渐减少。到东汉末年,大多诸侯虽有国,却仅剩一爵位和一隅之地,更像一个附属的财务,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治理权,只是按时收钱而已。封国,就这样经历了他的一生,从“出生”到“成长”直至衰败灭亡,都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参考文献:1、《史记》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2、《汉初封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探析》 王 欣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第22 卷第1 期2002年一月

3、汉武帝刘彻“推恩令”的法律制度考证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乔秋珍 中图分类号G27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8-18

4、《论汉初的分封制》杨伟立

[1]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2]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3]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4]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5]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6] 《汉书·高帝纪》

[7] 摘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8]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9] 《史记·陈丞相世家》

[10]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