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朱元璋上位史

​一切要从公元1328年秋收之际的那个夜晚说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一个偏僻的农户家中,低矮的茅草屋内突然红光闪耀,伴随着一声婴儿响亮的哭声,震彻江淮两岸,祖上N代贫农的朱重八降生了,你没看错,朱重八就是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现代吃瓜群众:谁不知道老朱你是在村口的二郎庙出生的非得在这儿扯个君权神授的大旗,


一 坎坷少年

说天将降大任于重八同学之前,我们得先扒扒他的家庭情况。

祖上:N代贫农

祖父:朱初一(农民)

父亲:朱五四(农民,兼开一家豆腐店)

母亲:陈氏(农民,史书中并未记录名字)

排行:老六,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

话题拐出一点,元朝普通老百姓,要是不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所以就有了你上边看到了这些名字。

小编:得亏我生活在了现代,要不名字给取个王一二,晕

回归正题,要知道在当时,元朝统治者将全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朱家属于南人,位居末等,而他们又是南人中最穷困、最低贱的雇农。再加上元朝末年赋税徭役极重,只要是统治者能想到的科目就都会收钱,比如过节要收“过节钱”,干个活还要收“常例钱”,打官司要收“公事钱”,躲在家里不出门不干事还要收“撒花钱”。也就是说重八同学的出生,给这个原本就很困难的家庭又添了一层霜,朱家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重八同学要活下去,就只能替地主家种地、放牛,不停的干活劳作。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艰辛,但并没有妨碍重八同学的成长,熬过了出生四五天不会吃奶的死亡诅咒,熬过了幼年疾病缠身营养不良的健康阻碍,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忍受着不断的饥荒,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透、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他顺利度过了童年。还在放牛期间结识了后来为他的千秋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周德兴、汤和、徐达等许多孩子。

转眼间,到了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位第十二年)春天,朱重八同学17岁了。他早已饱受人间的疾苦,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生存的不易。可是他还不知道“命运多舛”这四个字真正的含义,他也还不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真正的考验还在后边。等着他的将是人间最痛苦的悲哀和折磨,这些使他原本平凡的人生从此变得不平凡。

在这一年,淮海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人们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然而,铺天盖地的蝗虫使得瘟疫肆虐,把老百姓仅有的一点点希望都给扑灭了。对朱家来说,灾难也随之而来,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的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因为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他跟二哥求地主刘德无果后,只能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下葬。经历巨大痛苦的朱重八开始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自己父母的悲剧,这个社会的悲剧……

加油,重八同学,我们看好你!


和尚生涯

无奈之下,为了有饭吃,17岁的朱重八同学选择到附近的黄觉寺去做和尚。

寺庙是靠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在元朝的腐朽统治下,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困难,寺庙所得的施舍越来越少。朱元璋投靠时寺里已有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没办法,长老高彬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因此进寺刚刚几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bō),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开始了云游四方,沿途乞求施舍的“游方僧”生活。

他就这样一 路乞讨,一路流浪。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求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经过整整三年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信阳,再往汝州、陈州、鹿邑、亳(bó)州,后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先后走遍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古邑。化缘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为他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同时由于朱重八同学亲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漫漫无边的痛苦生活,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念头愈发强烈,可是自己要怎么做呢?

重八同学:屈服还是反抗,这是一个问题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封建地主疯狂压榨劳动人民。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年复一年的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走投无路,纷纷破产,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农民对元朝的愤怒仇恨宛如蓄之已久的滚滚洪流,随时都可能对腐朽的元朝进行冲击。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农民领袖刘福通、韩山童在颍州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远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也在濠州响应,占据濠州城。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此时,身居佛门的朱重八收到少年时的穷伙伴汤和捎来的一封信,自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做到了千户,并劝他速来从军,共图富贵。重八见信后犹豫不决,是在寺庙了此一生,还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前去参加起义军?

然而晚上,寺庙的师兄告诉朱元璋,已有人知道他看了叛军汤和来信的事儿,准备去告发他。那一刻,他终于被逼上了绝路,既然没有了退路,那就反了吧,反他娘的。


戎马生涯,事业起步

就这样,24岁的朱重八告别皇觉寺,去濠州投奔了未来的泰山——郭子兴,从此开始了他转战南北的戎马生涯。

朱重八入伍后,很快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农民士兵,不仅打仗非常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还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加上同乡汤河的帮忙,在当兵两个月后,就被提拔成了九人长——郭子兴的亲兵长,他十分称职,从不贪图财务,格外受郭子兴青睐。再加上自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准确,郭子兴渐渐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在军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

也是在此时,朱重八同学将他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朱元璋即“诛元璋”,朱重八同学把他自己比作了诛灭元朝的利器。至此,世间少了一个落魄之辈朱重八,多了一刻耀眼新星朱元璋!

小编:从这里我们改称呼了,朱元璋同学

在军队中朱元璋同学遇到了与自己互尊互爱一生的结发妻子——马氏(郭子兴的养女),在郭子兴的主持下,两个人成了婚,有了家庭。

但后来随着性情暴躁的郭子兴,对他猜疑越来越重,也就有了后来马氏胸口捂炊饼给朱元璋送饭的故事,朱元璋意识到跟着郭子兴在濠州是不会有前途的。下定决心,带兵出征,先攻克定远,又连续攻击怀远、安奉、含山、虹县,屡战屡胜,势不可挡。

家乡人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乡招兵,都来投靠。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几天后朱元璋率众归来,郭子兴见状喜出望外,提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如此一来,便为接下来接下来朱元璋培养自己的势力埋下了伏笔。

这时,朱元璋已经明白自己并不甘于待在濠州拳拳之地,想要出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24位英雄豪杰,开辟新天地,要么兵败身死,要么开创霸业。很快,朱元璋就轻车熟路的拉起了上千人的部队南下定远,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帅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理想的第一战。


朱元璋:来吧,开启我的帝业


定远有一支拥有3000多人的地主武装,驻扎驴牌要寨。因该寨人多势众,又有坚固寨墙,朱元璋只好用计巧取。朱元璋一行来到定远,闻知这寨中缺粮,他心生一计,叫兵士钻进布袋里,诡称民夫送粮,来到寨门前,派人通知寨主,请出门接粮。寨主哪知是计,正愁军粮无着落,闻报自然大喜,急步出迎。寨门开后,朱元璋一声令下,兵士们破囊而出,立即将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见寨主被擒,无心恋战,也纷纷逃命去了。


首战告捷驴牌寨,朱元璋又乘胜夜袭定远另一股武装缪(miào)大亨。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拥兵20000余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神速地偷袭他的营地,睡梦中他爬起来慌忙迎战,但怎能抵挡得住义军潮水般的攻势呢!缪大亨见大势已去,只好率众投降,归顺朱元璋。


朱元璋占据定远后,爱民练兵,威声大振,四方归附。这其中就有后来的大将: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他们听说朱元璋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人心归附,就带着自己的乡兵来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是两个读书人,非常高兴。他便向他们二人请教天下的大计。

朱元璋: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冯国用说:“金陵地势险要,是历代帝王建都的地方,先夺取金陵为根据地,然后以仁义之师救万民于水火,必定人心归向,然后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贪恋财色。如此夺取天下是不难的。”朱元璋听完大喜,任命国用、国胜兄弟为参谋。同时下令拔营向金陵方向进发。


大军行进途中,又有人谒见朱元璋。此人姓李名善长,字百室,他从小读书,注重研究法家学问,很有些智谋。朱元璋开始并未在意他,一天自言自语“天四方战斗,何时定乎?”,李善长从容答道:“秦末大乱的时候,汉高祖以布衣起兵。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五年就成帝业。如果你能效法汉高祖的长处,天下是可以平定的。”朱元璋听后诧异的看着眼前的文弱的书生,没错,这正是自己的方向。文人儒士的韬晦方略使朱元璋坚定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


此时朱元璋已有军队3万多人,“号令严明,军容整肃”。1354年,他打败了围困六合的百万元兵。第二午正月,朱元璋又率军攻下和州(今安徽和县),被郭子兴任命为总兵官,镇守和州。同年二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又号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3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任命他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任左副元帅。不久,郭天叙战死,从此,朱元璋成为这支部队的主帅。


花痴群众:妈耶!这个男人好帅

身在和州,手握兵权的朱元璋没 有忘记攻取金陵的目标。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按既定战略攻取金陵。在城外的一场激战中,元军大败,仅收降元兵即达36000多人。降兵收容后,不知朱元璋会如何处置,个个非常恐惧。朱元璋身旁的将士向他进言,降众过多,怕有变故,不如及早处置。可朱元璋没有采纳将士们的意见,而是在降卒中挑选500个骁勇健壮者,作为自己的侍卫亲兵。这些勇士非常感谢朱元璋对他们的信任。数日之后,朱元璋复用这500名降卒为先锋,攻打金陵城。降卒们感恩思奋,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长驱直取金陵城下,人人荣立战功。3万余名降卒见朱元璋果真以诚相待,也感激不已,以后作战中忠心为他效命。朱元璋的队伍由此实力大增。


攻占金陵之后,朱元璋改金陵为应天府。这时,在他的北面是义军韩林儿、刘福通,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地盘不大,但东、西、北三面都有义军力量处在第一线,牵制元军主力,似屏障一样保护着朱元璋这支义军队伍。朱元璋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迅速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今安徽贵池)、徽州(今安徽歙县)、婺(wù)州(今浙江金华)、扬州等地作为战略据点,既保证了应天安全又为下一步对外扩展打通了道路。


这时候的朱元璋,经过七年枪林弹雨的洗礼,成长为一名驰骋沙场的义军将领,由一个小小的步卒成长为称雄一方的霸主。


削平群雄以猛治国

1357年,29岁的朱元璋在胜利攻占徽州之后,朱元璋亲自来到了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讨教治国平天下之策。朱升送了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说, 要高筑城墙,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以减少受攻击目标。朱元璋听后连连点头。把这“九个字”作为夺取天下的指导方针。

朱元璋:方针在手,天下我有

朱元璋按照朱升的策略,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注意军事训练,提高义军将士作战的本领。同时,在战事频繁的空隙中,抓紧粮食生产。在义军中第一次设置了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等项农业生产的事宜。并且还抽出一些将士,利用战争的空闲时间开荒种田。几年的功夫不仅解决了军队战时粮食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有了大量的剩余,改变了历来打仗的军队靠吃军粮的习惯。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自己势力范围内农民的负担,军民皆大欢喜,起义军得到了百姓的欢迎。


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地暴露自己,以防止在力量脆弱时被吞并,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红巾军的红色战旗,就是斗争的口号也与宋政权一模一样。


朱元璋经过数年卧薪尝胆,集蓄力量,开拓疆土的斗争,巩固的根据地终于建立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崛起为一支足以与元末其他义军和元军匹敌的强大的义军队伍。


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当朱元璋占据应天府周围地区的时候,雄踞东方的张士诚占据了以平江(今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州的广大富庶地区。独霸西方的徐寿辉以武昌为中心,控制了湖广、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朱元璋此时却处于两面夹击之中,局势相当严峻。同时,随着朱元璋军事势力的日益增强,他与各个义军割据政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至此群雄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时候到了。


元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徐寿辉的部军陈友谅以派人祝贺胜利的名义,在江州(今九江)杀死了徐寿辉,并宣布即了皇帝位,定国号为汉。陈友谅立国称帝后,马上就同张士诚合谋共同举兵,进攻应天,企图消灭朱元璋的队伍。


朱元璋:你当我是吃素的吗?

1363年4月,陈友谅乘朱元璋主力解救被围困在安丰(今安徽寿县)的小明王,后方空虚之际,亲率60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部顽强抵抗,朱元璋闻讯率20万大军营救,双方在鄱(pó)阳湖上展开了一场恶战。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当时陈友谅军号称60万,战舰几百艘。这些战舰每艘都有好几丈高,分为上下三层,各船之间都用铁链连接,远望就如同一座座巨大的城堡浮在水面上。同陈军巨大战船相比,朱元璋的船队要小得多,但朱元璋并没有害怕,他根据船大进退不便,船小灵活机动的特点。经过精心策划,决定用火攻破敌军。他把水军分成11队,每艘船上都配备了许多火炮、火铳。他还组织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装满柴草火药的小船去撞击敌舰,与敌舰同归于尽。


战斗打响后,朱元璋派出敢死队,驾驶装满柴草火药的小船冲向敌阵,纵火焚船,霎时湖面火焰冲天。陈友谅的战舰由于连 接在一起,行动不便,一船着火,数船都被引燃,陈军大乱,被烧死和跳水溺死的不计其数。朱元璋一看火攻奏效,立刻率领将士冲向敌船。战斗异常激烈,喊杀声 震天,士兵们在船头蹦来跳去,落水的人呼号挣扎,火炮打在湖面上激起冲天水柱,整个鄱阳湖都沸腾起来了。


这场战役持续了36个日日夜夜,朱元璋昼夜和将士们战斗在一起。他白天用旗帜,夜晚用灯笼,沉着指挥,激励将士。有时他乘坐的指挥舰被击中,马上换只船继续指挥。不久,朱元璋终于取得了鄱阳湖决战的重大胜利。


鄱阳湖之役后,朱元璋的领土已扩大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广兵多,局面打开了。这样,朱元璋在部下的再三劝说下,于1364年正月,在应天自称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是年二月,朱元璋乘胜亲征武昌,陈理举国请降,汉政权灭亡,湖广遂划入朱元璋统治的版图。

朱元璋:嘻嘻,又拿到一块儿了呐

朱元璋灭亡了汉政权后,又开始向新的目标挥师进军――消灭雄踞东方的张士诚。张士诚出身私盐贩子。其基干队伍也是一些盐贩子、盐丁、中小地主和部分贫苦农民。他们由于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压迫凌辱,奋起起义,作战十分勇敢。但其领导集团没有远大目标,只为自保。朱元璋采取了先剪枝叶后除根本的策略,将张士诚外围城市据点泰州、徐州、淮安等淮水下游地区以及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等地先后攻取,最后包围了平江。


平江城十分坚固,一时难以攻克。朱元璋想起了几年前海宁人叶兑献的“销城法”,便命令士兵在平江城四周筑起长围,搭架三层木塔,登上塔顶,由此城里敌人的活动看得清清楚楚。他 们又在塔顶架起弓弩火铳和铁炮,日夜轰击。经过10个月的激战,平江被攻破,张士诚被俘。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扩大,深感龙凤政权已成为其统一全国的绊脚 石。因而决定踢开龙凤政权自立,于是在进攻张士诚的同时,他阴谋杀害了小明王。从此朱元璋不再使用龙凤年号,将1367改为吴元年。


朱元璋攻占了张士诚盘踞的长江下游大片地区后,又制服了浙东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并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在实现了陈四川、云南外的整个南部中国统一后,朱元璋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封建政权展开最后的大决战。


五 建成大业

这时的元朝政权在红巾军连续的沉重打击下,加之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日趋瓦解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师北伐。大军出发前朱元璋亲自制定了一整套周密的作战计划:先取山东,拆除大都的屏障;再挥师河南,剪除其羽翼;然后夺取潼关,占据门户。如此一来,天下形势全为其所掌握,最后进兵大都,元军孤立无援,可不战而克。


朱元璋:帝业,指日可待!


在北伐战争中,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对深受民族压迫的北方广大民众产生了很大号召力,广大民众纷纷响应,许多城池不战而降。


很快北伐军横扫中原,直逼大都,元军却在因皇位的争夺而忙于内战。待潼关失守,元顺帝才慌忙调集正内战不休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李思齐的队伍,南下迎战。但腐败的元军哪里还有战斗力,逢战必溃。元顺帝眼见大势已去,深夜带着后妃太子狼狈逃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第二年八月徐达统领大军攻进大都,正式宣告统治中国达99年的元朝政权的灭亡。

也就在这一年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的大业初步建成。正当北伐军胜利攻克山东的时候,40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于应天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立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仍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

就这样,一个穷和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成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完成了他的上位之旅。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六月,病逝应天。

小编问题:对于朱元璋洪武后期残杀功臣、大兴文字狱你怎么看呢?(在下方留言即可。)


搜索关注吉时太学公众号:jishitaixue,即可订阅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