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说满族八旗,为何吉林城会有十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众所周知,满族人在清代多分属八旗: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故而在民间也被俗称八旗子弟。然而在吉林许多文献记载中,时常出现“吉林十旗”的称谓,为什么会多出两个旗来,这两个旗以何为名?今天胡子就给大家捋捋。

自爱新觉罗家族所建立的后金兼并了松花江上游的乌拉国后,乌拉部族幸存之人多被编入后金八旗并大量南迁。原属乌拉国的吉林市,所辖区域内的明代城堡也大多人去城空、荒废凋敝。直到清顺治年间,为准备征讨来犯的俄罗斯侵略者,当时宁古塔昂邦章京下令在松花江畔小乌拉设厂造船。康熙十二年,吉林城建设竣工,三年后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城。一座由旗人为主、民人为辅的新城在松花江边小白山下的蛮荒化外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清代吉林城的旗人大致分为三部分: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和汉军旗人。吉林城的满洲旗人以驻防旗人为主,虽分属八旗,但内部有别。以顺治入关为时间界限,满洲有新旧之分:之前编入旗藉的称为佛满洲或陈满洲,之后的则被叫做伊彻满洲或新满洲。佛满洲内部又有贝国恩农户和布特哈猎户的区分,新满洲则包括大批后加入旗藉的库雅拉人、乌扎拉人等部族。佛满洲旗下佐领“姓氏繁杂”,而新满族旗下佐领因为是部族批量加入,故而同姓居多(以上记载见于《吉林外纪》)。佛满洲只在冬季跳家神祭祖,仪式上会请四名单鼓子跳神,“……各持大小鼓,按次敲动,催请先代祖宗、护宅灵仙、散死鬼魂等来此飨食……”,新满洲则是在春秋两次祭祖,尽管仪式大同小异,却不动响器,只是磕哑巴头而已(《吉林乡土志》)……

吉林德胜门旧影

满洲旗人原来居住在吉林城中,后来随着城中关内流民逐渐增多,为了避免旗人被同化,清朝统治者规定居官四品以下者,率皆移居到离城二三十里内的乡间居住。中下级旗人平时居于屯中务农,每年春秋两次集中进城操练——这与关内驻防旗人统一居住在封闭的满城的情况大不相同。

吉林的蒙古旗人情况比较简单:陈蒙古主要是努尔哈赤战败九国联军时的俘人,以及剿灭察哈尔林丹汗后的降人,他们大多编入满洲八旗旗下佐领,并未称为吉林蒙古旗人的主体。吉林的蒙古旗人主要是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蒙古阿玉喜台吉的后代阿拉肯率部众从克鲁伦河畔迁来吉林的蒙古人。因这部分蒙古人属于巴尔虎部落,所以他们迁居吉林以后,在市内及周边留下了许多以巴(尔)虎命名的地名:如老城东北侧的巴尔虎门,如今天延安街东侧的巴虎屯,如丰满区翰林苑小区西侧江边的巴虎屯,大多与吉林的蒙古旗人有关。

吉林的汉军旗人情况比较复杂:早期的陈汉军旗人多被编入满洲镶黄、正白二旗。后来十官庄种地听差的汉族壮丁、二十六驿站的汉族站丁、二十七边台的汉族台丁、水手营的汉族水手被编为鸟枪营新汉军。

吉林市巴尔虎门街景,原处即观音古刹

蒙古旗人人数不多,汉军旗人地位不高,二者内部虽也分八旗,但官方对其仍以一旗看待——满洲八旗、蒙古旗、鸟枪营汉军旗便合称为吉林十旗。这种分类方式在衙署设置上体现得最为直接。在清代,各旗在城内都设有掌印、联络的办事机构,名为关防处。根据民国版的《永吉县志》记载,满洲八旗各有独立的关防处: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正红旗等六旗关防处都设在巴尔虎门里观音堂周围(今光华路观音古刹),镶红旗和镶蓝旗关防处设在牛马行街北头。直到吉林解放,在观音庙周围还留有正黄旗胡同、正红旗胡同等街巷名称,而这些名称并非指这里曾是满洲旗人聚居区,也不似新开门里白旗堆子、蓝旗堆子那些旗人的治安分区,而是缘于这里曾设有相关旗属的关防处。

蒙古旗关防处设在城东,后来的新开门附近也一度留下了蒙古旗胡同的地名。鸟枪营关防处设在城西福绥门里路北,大致在今天水门洞子中石油加油站附近,俗名西大院:“门内正房前后各三楹,为参领印房。其后正房八楹为镶黄、正黄二旗,东厢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西厢为正红、镶红、镶蓝旗,(每旗)各四楹,每旗后院各有正房五楹”。从记载上看,鸟枪营关防处的规模最大。以上十个关防处通称为“吉林十旗关防处”。

1936年吉林旗务工厂旧影,取自《吉林旧影》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吉林将军被裁撤,十旗关防处被合并为吉林省旗务处。清亡后,和关内旗人命运不同,旗人大多被妥善安置。清末为解决城内贫困旗人生机问题在西关船营街所建的旗务工厂(也今龙鼎花园小区)得以保留。徐德源先生在《吉林旧事见闻》中记载:直到伪满初期,吉林城的旗人儿童上学尚有“旗费”补贴。民国十七年,旗务处被并入吉林省公署旗蒙科,伪满时这个机构被彻底裁汰。

1934年吉林城内旗人照片,坐着的老妇人还梳着“高桩”旗髻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文明的冲击,非是个别生活细节或特意说明,到了解放以后,吉林旗人已经与身边的汉族没有多少差别了。

无论满洲、蒙古、汉军,吉林城的在籍驻防旗人因大多散居城周边村屯,身处苦寒艰苦的生活环境,加之职业军人固有的崇尚纪律、重视信义,鄙夷偷盗、行乞等行径,故而大多并未养成所谓的游惰习气。把吉林这些八旗子弟与纨绔子弟等同起来,是非常不符实际的!《吉林外纪》在“风俗”中对晚清吉林旗人社会风气的记述非常中肯:“性直朴,习礼让,务农敦本。以国语、骑射为先,兵挽八力,枪有准头,骁勇闻天下。自嘉庆五年,添设满合考试,文风丕振。”

自吉林建城开始,吉林旗人就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肩负着守边卫国的重任。特别是因旗人的军人属性,在清代平定叛乱、收复边疆失土,甚至是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事件中,都有吉林旗人尽职尽责的身影。从清代开始宝鋆、贻谷等名臣,金顺、凤翔等爱国将领,盛福、成多禄等文化名士,以及后来的莽龄魁、乌白辛、关沫男等名人也都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吉林旗人也积极参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政权的稳定奋勇杀敌,金凯、车文轩、赵立勤、赵宪勇等烈士更是用宝贵的生命延续了吉林旗人古今一贯的忠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部分图片取自互联网,在此向原作者诚意致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