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长子豪格已经35岁,但为什么是6岁的九子福临继位

皇太极

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清朝皇帝皇太极暴病而亡,生前并未确定继承人。当时的清朝并没有成熟的皇位继承人制度,还没有皇帝在生前立太子或指定皇位继承人的做法。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经规定:皇位继承人由八旗旗主协商确定。皇太极当年能当上皇帝,也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协商的结果。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他的长子豪格已经35岁,如果按照明朝的制度,皇位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太极的皇位应该由皇长子豪格来继承。但是,清朝当时没有皇子继承皇位的制度,皇太极之前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这既是满清统治者当初政治制度落后的表现,但也算是政治先进的表现。其实事物往往有两面性,不明确也不都是坏事,不明确大家才有机会商量,作出最好的决定,反正总比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要好。

豪格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定下的规定,当时有权表决新皇帝人选的,只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共计7个人。其他人最多只能发表意见。

豪格作为皇长子,自己统领正蓝旗,父亲皇太极统领的正黄旗、镶黄旗也支持皇长子豪格继位,索尼、鳌拜、图赖等两黄旗的勋贵几乎都支持皇长子豪格继承皇位。掌管两红旗的代善和掌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一开始也倾向于由皇长子豪格继承皇位。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铎全力支持自己的同母兄弟多尔衮继承皇位。确实,从年龄和才华来看,32岁的多尔衮最合适接掌清朝的最高统治权了。

多尔衮

豪格和多尔衮各有优势,但实际上,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意见才最重要。为什么他们的意见最重要?因为这两人德高望重,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是多尔衮的二哥,比多尔衮大29岁,他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位居四大贝勒之首;济尔哈朗是多尔衮的堂哥,比多尔衮大13岁,此人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是皇太极时代的四大亲王之一。

有了代善和济尔哈的支持,豪格本可毫无悬念第当上新皇帝,但豪格说自己“福小德薄”,难堪大任。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对豪格心存敬意。既然豪格自己都认为不合适继位,代善和济尔哈朗也就不再坚持由豪格继位。济尔哈朗坚持皇位由皇子继承,而不能由外人继承,既然皇长子豪格不适合继位,于是建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福临当时只有6岁,为了保障国事正常运作,可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这个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福临当上新皇帝,是为顺治皇帝。一山不容二虎,后来济尔哈朗淡出,多尔衮独自掌权,这是后话。

多尔衮和顺治皇帝剧照

皇太极总共有11个儿子,除了皇长子豪格,二子三子夭折了,四子叶布舒已17岁、五子硕塞15岁、六子高塞和七子常舒7岁,八子夭折,九子福临6岁、十子韬塞5岁、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周岁。为什么选6岁的福临继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满清需要成年而又经验丰富的实际统治者。

这个时候,明王朝已经快完蛋了,中原大地几乎都被李自成纳入版图,明朝的精锐部队已经消耗殆尽。此时,满清在东北地区已经实现统一,正处在入关定鼎中原的前夜。这时候,如果由才智比较平庸的豪格继位,对清朝大局不利。如果选皇太极的四子叶布舒也不合适,17岁的年龄不大不小,如果叶布舒当上皇帝,自己亲政吧,能力经验不足;当傀儡吧,摄政王又不好驾驭他。所以,要选年龄小的。福临的年龄小,适合当傀儡,这样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就可以放手开展工作,不会担心来自皇帝的随意干预,这是一个原因。这样实际权力掌握在成年而老练的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手里,便于将来实施定鼎中原的大业。

多尔衮和庄妃剧照

二是福临的身份具有优势。

皇九子福临的母亲庄妃(后来的孝庄太后)是蒙古人,就是说,福临是蒙古人的外甥。而福临的哥哥们没有一个是蒙古人的外甥,福临最小的弟弟博穆博果尔也是蒙古人的外甥,但他只有1岁,太小了。为什么满清此时需要蒙古人的外甥当皇帝?因为这符合清朝初年的形势需要,满蒙联姻是清初的定下的国策,由福临当皇帝,满清统治集团更能拉拢蒙古人,进一步巩固满蒙友谊和政治军事合作基础。

后来的实践证明,当初这样的安排是最合适的安排。一年后的1644年农历四月,多尔衮联合吴三桂,率军在山海关一带一举歼灭了李自成的主力部队。随后,多尔衮率大军入关,进入北京。不久,多尔衮将顺治皇帝母子接到北京,清朝定都北京,正式开启了历时268年的清朝统治。1650年底,多尔衮意外去世,此时,清朝已经基本奠定统一大业基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