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制度的变迁

说起毛遂自荐,大家已耳熟能详,说的是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我推荐的故事,那么什么叫做门客,为什么要自荐哪?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浅谈一下我国用人制度的变迁:

我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在用人制度上都有其特色。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与天斗,与兽争,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所以就要求部落首领要么极其强壮,要么头脑灵活,可以带领族群在夹缝中生存下去,所以能者居上的禅让制由此产生。

到了夏启继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禅让制被世袭制所打破。商、周(春秋战国)受上层宗法分封制的影响,能者居上的用人制度也被世卿世禄制所代替,这时出身就变得很重要,最早出现了阶级固化的概念;而一些有才能、出身却不高的人没有了出路,只能委身于贵族充当门客,以求能施展才华偶遇伯乐。

世卿世禄制在往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当时社会用人制度的的主流,直到有个叫秦的王朝、叫秦孝公的当权者,任用了一个名叫卫鞅的官员,并采用了他所提出的改革措施。至此,只论出身的世卿世禄制被不论出身、只论军功的二十等爵所替代,而旧贵族的奶酪也被新兴贵族阶级划分。在秦一统天下设置郡县后,乡举里选制度也应运而生,使得许多人才被挖掘,不同于先秦的乡兴贤能制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民众选举制度。

而汉朝在继承了秦朝遗泽的基础上,在用人上又出现了察举制、征辟制、举孝廉等制度,但是由于汉初废除郡县制,延续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使得一些制度不能被有效的执行。到了东汉末年,用人制度已是名存实亡,鬻官卖爵之风盛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陈群主创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当时主流的用人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汉朝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存在四百余年,在我国政治制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该制度仅局限于士族,没有给底层人民机会,使得门阀政治行成,为社会动荡埋下隐患。

考场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受北周禅让为帝,建立隋朝,之后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并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举贤良,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至隋炀帝杨广时,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采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广泛被认为是科举的雏形。之后,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创立完善,科举制逐步成熟并成为当时社会主流选材制度,并直至延续至清末民初,存在时间长达1300余年。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期,诗赋取士也是一种途径,像李白、杜甫都是通过诗赋文采走上仕途的。

直至今日,公务员国家考试、省级考试,选调、遴选等多举措的人才选拔制度已逐步确立并逐步成熟,人们有了更多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