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为何处分大批要员,深爱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实

乾隆一生中有三位皇后,自从十六岁大婚后,共纳了四十一位后妃,每一个皇后和妃子都其特殊的目的。例如,如懿皇后是乾隆为了听母亲的话而册封的皇后,魏佳氏皇后(孝仪纯皇后)是凭着儿子是嘉庆皇帝,而被乾隆追封的皇后,剩下的那些妃子中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大一统”“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而册立的妃子。

​例如,孝仪皇后魏佳氏是汉族,淑嘉皇贵妃金氏为朝鲜族,颖贵妃林氏和豫妃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族,容妃是维吾尔族。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后妃是历届大清后妃中民族成分最多的,虽然努尔哈赤时就开始了满蒙联姻,但是到了雍正时期已经没有了蒙古后妃,到了乾隆时期,不仅有蒙古八旗女子,还有外藩蒙古女子。

大清前期主要注重的是满蒙联姻,这样有助于臣服朝廷的漠北、套西蒙古地区,乾隆时期满蒙联姻主要是完成政治上计划,对付准噶尔用的。乾隆通过提升容妃的地位,来与维吾尔族建立紧密联系,表达自己对维吾尔族人民的重视,进而实现各民族间友好相处,继而达到治理边境目的,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自己心中“大一统”奠定基础。

​乾隆同时认为,必须精通汉族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治理汉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逐步将满蒙联姻,转化为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权,这样有利于满汉和平相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满族政权的稳定。

在众多的妃子中,乾隆虽然是一位君王,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候,在这些皇后妃子中,只有富察氏是乾隆最爱的人,也只有富察氏,乾隆真正将她看成是自己的妻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富察氏:富察皇后是乾隆第一个皇后,出身显贵,其祖父、父亲、叔父都曾任朝廷重臣。早在雍正五年时,雍正帝特选富察氏为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嫡福晋。虽然这门婚姻带有浓厚的政治联姻色彩,但是乾隆帝和富察氏却恰似天地造设的一对,他们一见钟情,夫妻恩爱,伉俪情深。

《郎潜纪文》中记载“纯圣壮年,曾患疟,甫愈,医云:须养百日,元气可复。孝贤(富察氏)闻知,每晚于上寝宫外居住奉侍,百日痊愈后,始回宫。”

当乾隆患病,背部长疮时,富察皇后寸步不离照顾百日,直到丈夫痊愈后,方回宫休息。

富察氏具有极高的知识素养,知书达礼,恭俭贤淑,敬亭事闱,深得乾隆崇敬,乾隆登基第二年后,就册封她为皇后。富察皇后尽管统领六宫,但她极为节俭,清宫资料记载“正位中宫十年三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绒织等花,以为修饰。

此外,富察皇后还完美解决了历来婆媳之间不合的难题,乾隆皇帝母亲出身卑微,但富察皇后却能真心地和皇太后相处,深得太后喜欢,乾隆是一个大孝子,当然对富察皇后敬爱有加;富察皇后也是少有的胸怀博大的女人,甚至不干涉乾隆私生活,更不争风吃醋,总是以大局为重。

富察皇后贤良恭俭,尊上仁下的品德,使得乾隆对其用情至深,钟爱异常,乾隆曾在谕中说:“宫闲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合,上侍圣母皇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殡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联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可见,乾隆皇帝毫不掩饰对富察皇后爱的赞美,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乾隆对富察皇后的爱还体现在所选择的继承人上,我们知道大清选择继承人,曾出现多种方式,例如,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继承制、秘密立储制等等。经过康熙时期九龙夺嫡的教训后,雍正之后就采取了秘密立储制,从皇子中选择最有能力,品德最好的人来做帝国继承人,并不是长子继承制,在皇子小的时候并不立着急立太子,而是经过多年考察后再立太子。

但是,乾隆刚当上皇帝后,就将富察皇后所生的儿子永琏立为储君,写在立储密匣之中,26岁的乾隆正值壮年,太子永琏才7岁,这么早就立为储君,可见乾隆皇帝对富察氏和永琏的钟爱。然而,好景不长,永琏九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夭折了,富察氏伤痛欲绝,乾隆也万分悲痛,以皇太子的规格礼葬永琏,并且追封他为皇太子。

也许是乾隆太悲伤了,失去了理智,竟然将之间立储密匣公布于世,这哪是一个帝国君王的做法,分明是一个父亲在追思儿子,宽慰自己妻子悲痛的心。

富察皇后大儿子死后,经过几年的身体调养后,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永琮,乾隆早已把这位皇子定为大清的接班人,可惜,永琮不满两周岁又不幸夭折,富察皇后精神彻底被摧毁,乾隆想尽一切办法,让她排忧解难。恰逢乾隆准确携皇太后巡幸山东,富察氏为了不打消皇帝雅兴,也为了让皇太后欢心,拖着虚弱的身体去巡游,谁知这一去就是永诀,成了乾隆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富察皇后,身体虚弱,加上舟船劳顿,经历偶感风寒之后,一病不起,撒手而归。富察皇后的死,不仅改变了乾隆,也间接地改变了大清的走向,乾隆由一个仁和之君,变成一个残忍嗜杀的暴君。

富察皇后死后,乾隆性情大变,他想为孝贤皇后举行一场空前隆重的大丧仪,以慰藉自己悲痛的心灵,乾隆明确指出,孝贤皇后是“坤宁正位”,“体制原尊”,与自己“情谊隆重”,仪式容不得一丝一毫“稍紊典常”。《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

所有在孝贤皇后葬礼上怠慢、疏忽、懒散、不敬的行为,例如,桌子不干净,皇后册宝制作粗糙,赴京官员未叩渴梓宫等等行为,都让乾隆大为恼火,稍有不顺,乾隆就对他们责骂,降革,即使是皇子也难逃厄运,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因在丧仪中未表现出过度悲伤,乾隆帝竟当众呵斥,剥夺两人皇位继承权。然而,更为严重的是,乾隆抓住剃发事件不放斩杀、革职、处置了一大批官员。

例如,山东沂州营都司江兴汉,锦州府知府金文淳,江南河道总督周学键,湖广总督塞楞额等朝廷重臣都是有意无意地违反了“国恤百日剃发者斩”的制度,被乾隆处以极刑或者交给刑部治罪。此次,违制剃发事件,让乾隆处分了100多朝廷要员,株连者众多。

孝贤皇后病逝,部分官员,违反制度剃发(遇父母之丧或皇帝皇后大丧时,一百天后才可剃发),乾隆帝严厉追查,由此掀起了震惊朝野的剃发案风波。其实,早在雍正皇帝驾崩之时,既有部分官员违制剃发,但是乾隆皇帝并未追究,面对剃发这个问题,乾隆皇帝为何反差这么大呢?

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最直接原因是,富察皇后是乾隆心中最爱的人,最无可替代的人:乾隆在继位不久就将富察氏立为皇后,并先后将她所生育的两个儿子视为帝国继承人,富察皇后死后多年,其居住的寝宫,一桌一木,一草一物都保持原样,这里承载着乾隆的思念,乾隆连续十几年到陵墓前去祭拜她,而富察皇后驾崩之地济南成了乾隆一生伤心之地,乾隆几次到济南都要绕行,怕睹物思情。

当乾隆八十多岁时,富察皇后已经去世了整整五十多年,有人祝福乾隆能活到100岁,乾隆却在富察皇后坟前痛哭“我不想长命百岁,我想早点下去见你”,一个铁腕帝王竟然哭得老泪纵横,在乾隆所作的几万首诗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都是给富察氏写的诗,可见,在乾隆的一生中,富察氏仍然稳居在她心中。

想起乾隆对富察氏的用情至深,就知道剃发事件牵连那么多人,并不足为奇了。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有更深层次原因。

其中更深层次原因:朝中局势不利于乾隆执政,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封建王朝的皇位更迭,父死子继,必然伴随着文武百官的大起大落,但是乾隆却是个例外,因为雍正鉴于自己与其它兄弟相争皇位血的教训,对下一代防范周密,严厉管教,并不允许皇子结党私营,更不允许结交官吏,所以乾隆并没有几个亲信之臣,所用的人全是雍正的旧人,乾隆自己曾说“今朕用之人,皆皇考所用之人”。

但是到了乾隆十三年间,树欲静而风不止,这种由师生、同僚、同乡、属员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却形成了具有相当社会基础的朋党,朋党的恶性结果就是党同伐异。

以张廷玉为核心的桐城派官僚和以鄂尔泰为核心的满洲八旗官僚,这两人都为己位极人臣又是势同水火,大有操纵朝政之势,威胁到乾隆的统治,此时的乾隆急需有一批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贤良之臣。因此,借此机会,剪除一些朝中重臣。同时,乾隆着手培养自己的亲信,讷亲、傅恒、兆惠、阿里衮、蒋溥等一代朝廷重臣,这样是后来乾隆打下十项武功的基础人马。

政治统治上需要强大民族习俗。百日剃发制,是满族古老丧葬习俗,乾隆帝从维护“忠孝”及保持满族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强令在全国推行,乾隆认为“百日剃发制”与满语、骑射、尚武精神一样都是满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对于思想控制和政治统治尤为重要。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就等于失去了本民族的凝聚力以及之前在夺取政权中赖以生存的优势。乾隆认为发现满族民族习俗,能够让满洲八旗人对皇帝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一种民族荣誉感和尚武精神的一种体现。

乾隆将民族习俗与尊儒尊孔相结合,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封建秩序,三纲五常以及偏重伦理的色彩非常有助于统治阶级对思想的控制。深悉中原文化的乾隆意识到只有推崇孔教,才有利于维护“法治”和“人道”,他将“百日剃发制”融入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一套属于大清自己的等级伦理观,明确尊卑等级,才能更好地维护君主权威,所以,乾隆把国恤留发视为大清礼制,把它看成维护君臣民分的象征。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借着富察皇后(孝贤皇后)大丧,强制推行国恤留发,无非就是为了进一步统治人民的思想罢了,乾隆皇帝真是太真实了。

参考文献:《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清史》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