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太史公、刘邦都敬重的人,为何世人都质疑他的人品不好?

太史公说:我经过大梁废墟时,曾寻访那个所谓的夷门。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的确不是虚传。

但是,作为战国时期举世瞩目的人物,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

纵观信陵君魏无忌的一生,他为魏国奔波半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魏王却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对魏公子很是猜忌。无奈之下,魏公子只好以生病为由,不再参与政事。从此,那个文韬武略,力挽狂澜的魏公子不见了。

沉溺于酒色之中的魏公子,不分昼夜地与宾客一起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的生活,很快便掏空了魏公子的身体,四年之后他便去世了。后人,在论及魏公子的时候,总是不无同情地感慨道: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在醉生梦死中度过了余生。

其实,魏公子的不得志,源自于他的出身。

魏公子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当时魏王同父异母的兄弟。同平民的兄弟如手足不同,皇族之中,兄弟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魏王表面上对魏公子非常好,但是,暗地里一直在提防他。魏公子一心为了魏国,一点也没有争权夺利之心。

但是,魏公子越是贤能,魏王就越是害怕。为了防止魏公子势力坐大,魏王坚决不让他占据重要的职位。甚至是,魏公子完成窃符救赵的壮举后,魏王也不让他回到魏国。无奈之下,魏公子只好住在赵国。当时,魏公子正值风华正茂之年,却只能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十年的时光。

一个胸怀壮志的人被强行压制和忽视,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很多人在悲叹魏公子之时,都对魏王大加谴责。他们都认为:魏公子的悲剧,全都是魏王一手造成的。

实际上,这件事另有隐情。

魏公子窃符救赵后,由于担心魏王责怪,所以留在赵国不敢回去。

但是,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后,不仅没有责怪魏公子,还继续让信陵作为魏公子的封地。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魏王绝非心胸狭窄之辈。于是,又有人说了:魏公子住在赵国不走,是因为魏公子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

持此论者,大多是些哗众取宠之徒。因为,魏公子在赵国居住了十年后,仍然心怀故国,一直关注着魏国的状况。

当时,各国之前虽然表面上都是客客气气的,但实际上各种勾心斗角,都欲吞并对方,扩大地盘。秦国逐渐走向繁荣后,问鼎中原之心日益强盛,一直想要向东侵占魏国。之前,秦王对魏公子很是忌惮。如今,见魏公子迟迟不回魏国,秦王攻打魏国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时机成熟后,秦国倾巢而出,兵锋直指魏国,大有不灭魏国誓不罢休之势。魏王见秦军声势浩大,本想奋力一搏。可是,魏国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战死的战死,去世的去世,已经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无奈之下,魏王想起了自己的兄弟。

于是,魏王向魏公子求救,想让魏公子看在故国和骨肉亲情的份上,帮魏国一把。魏公子听到故国有难的消息后,虽然,开始表露出不情愿的样子。可是,经过宾客的劝说后,他就果断驾车返回赵国。在魏公子看来,故国有难,是绝对不能坐视不管的。

十年的离别,并没有冲淡魏王与魏公子之间的兄弟感情。毕竟,血浓于水,两人相见后抱在一起,泣不成声。所有的隔阂,所有的不愉快,都在顷刻之间化为了乌有。魏王当即宣布,令魏公子掌握最高的军权,让他成为魏国最高的统帅。

魏公子手握重兵,可是,依然忧心忡忡。他明白,虽然兄弟齐心,可是,打败来势汹汹的秦军又岂是容易之事。魏公子冷静地分析时局,决定派出得力的手下,向邻国求援。其他各国一方面担心魏国被灭后唇亡齿寒,一方面素来敬仰魏公子的为人,于是纷纷发兵相救。

看到帮助自己的人越来越多,魏公子逐渐有了对抗秦国的信心。在黄河以西,魏公子率领联军同秦军展开了一场大战。秦军当时的统帅是蒙骜,也就是后世名将蒙恬的爷爷。可是,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蒙骜,也被魏公子打的节节败退,只能逃进函谷关闭关不出。

此战之后,魏公子的名望更大了,世人纷纷称他为文武双全之人。这个评价似乎有些过誉,可是,魏公子武能挫秦锋芒,文能使诸侯十年不敢觊觎魏国的非凡才能,的确是世间罕见的。如此一来,那些质疑信陵君人品的人,就愈加可笑了。

汉高祖当初地位低贱时,就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他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坟墓,让他们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参考资料:

【《史记·魏公子列传》、明传奇《窃符记》与《史记·魏公子列传》“尚奇”之比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