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笔下的西域题材中国历史小说:井上靖《敦煌》

井上靖 (1907- 1991),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他于1950年曾获芥川龙之介奖,并于1958年以《天平之甍》获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1960年凭借《敦煌》和《楼兰》获得每日艺术奖。2012年井上靖曾经与安部公房并列为诺贝尔奖文学奖的候选人选。井上靖幼时期就熟悉中国历史及文化,与中国有着亲密的联系。1986年他被北京大学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冰心与井上靖(右1)

《敦煌》一文最初连载于刊物《群像》,据说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文献的发现。由于条件限制,井上靖无法亲身前往敦煌考察,只得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敦煌》开篇讲述了主人公赵行德于仁宗皇帝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从湖南乡下老家来到京城开封赶考。赵行德出身儒者世家,自幼勤于读书,不曾一日荒废,因此他自信自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然而事与愿违,他并没有通过考试。赵行德在等待殿试时飘然入梦,错过了极为重要的殿试。

离开了考场,赵行德在集市上为一个西夏女子赎身,换来了一份可以进入伊尔喀的一小片碎布。自此之后,他觉得自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具体是怎样的变化,他也说不上来。赵行德对碎步上的三十几枚西夏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心远赴西夏一探究竟。天圣五年正月,赵行德离开京城已经近半年了,此时的他落脚于灵州附近的一个村落。然而在这样一个北方藩镇中, 仍然是汉人的疆土。在异族人数众多的村落,赵行德学会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语言,然而他仍然没有见到西夏文字。赵行德混入回鹘商队,前往凉州。前行的路上行德一行被战争冲散,他最后被带到了一个庄园里,然而其中的汉人却似乎对中土一无所知。稀里糊涂中赵行德加入了西夏的汉军,驻守凉州。在军营生活中,除了上阵打仗,赵行德的任务就是到处寻找懂西夏文的人。久久寻觅而无果,却在朱王礼带来的一块布上发现了西夏文字。朱王礼承诺赵行德,如果战后两人幸存,就批准赵行德去学习西夏文。赵行德在战场上奋勇争先立下战功,被朱王礼编入精锐部队进攻城池。当他们攻入一座空城时,赵行德在烽火台上发现了一名年轻女子。她蜷缩着,对赵行德的话语置之不理。而她的两串项链则暴露了她身为官宦贵族之女的身份。没错,这位女子正是王族郡主。行德独自照顾着这位女子,给她食物并叮嘱其藏身地窖之中。赵行德因军令不得不提前离开,这位郡主为了挽留他便讲述了她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在烽火台独自等待未婚夫的故事。赵行德和郡主许下了一年之约,承诺一年后一定回来相聚。临行前行德将郡主托付给朱王礼照顾,随即整装出发了。赵行德来到西夏的根据地兴庆,这里是一个繁茂原野中的都邑。令赵行德惊讶的是城中每座建筑和宅院都有文字,正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西夏文。赵行德被安置在一座寺院,其中有十余名西夏文的汉人教师,在此行德开始学习西夏文。据悉西夏文字共六千余,由一名汉人创制。学习完西夏文后,赵行德犹豫再三,不知该走还是该留,直到某天他在闹市中遇到了那名在开封市集中被他救下的女子。交谈后发现行德错认的那名女子,皆因他对那名女子记忆犹新。赵行德在得知朱王礼的消息后决心返回战场,并加入部队前往甘州。见到朱王礼后行德得知了那名回鹘女子的死,而并不清楚她具体的死因。在寻找那名女子无功而返的路上,行德偶遇了李元昊及随从,在其中他看到了一名女子容貌和死去的回鹘郡主一模一样。他随即意识到那位郡主已经服侍在李元昊左右,成为他人的女人了。他们的相遇也深深震惊了郡主,她仓皇逃离,直到某天的日暮时分,她从城墙上栽落下去,真正的死去了。

西夏文字

离开了这处伤心地,行德跟随大军继续前进,直到肃州。在这里他心中常常涌起一股思乡之情,然而他已无意重回故土,而是决定舍命边疆。回鹘郡主的死使得赵行德被佛教深深的吸引,他在肃州城中听得一名汉族僧侣讲解《法华经》,深受触动而决定诵读佛教经典。与此同时,吐蕃军大举来犯,西夏军与其鏖战多日,大胜吐蕃军,战后赵行德驻扎战地,在安稳无战事的日子里他常去寺院的藏经楼。西夏王德明去世后,李元昊继承王位,同时为战事做准备。赵行德和朱王礼依旧奉命驻扎在驻地。两人带兵前往瓜州,见到太守延惠。交谈中延惠提及将佛教经典译为西夏文字,朱王礼便介绍行德参与其中。行德随后经延惠介绍与商旅尉迟光一同前往兴庆。尉迟光声称自己是于阗尉迟王朝的后人。并特意提到其外祖父曾在沙洲的鸣沙山开凿过佛洞。这让行德极为好奇,但是尉迟光拒绝透露更多的信息。在从兴庆返回瓜州的路上,尉迟光和行德因一句“回鹘娘儿们横竖全是些无耻荡妇”厮打起来,而过程中尉迟光被行德所戴的一串项链吸引,停止打斗并追问来历。这正是郡主所赠,每思及此行德立志要拿译经来超度回鹘郡主的亡魂。此后赵行德离开军队,专事经典翻译,负责《金刚般若经》部分。在此期间行德不时造访朱王礼的府邸。偶然间行德发现朱王礼佩戴着那位回鹘郡主的一串项链,这件事情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同样对回鹘郡主项链感兴趣的尉迟光仍然不放弃向行德打听这串项链的来历,但还是被行德拒绝了。朱王礼在战场上的对峙使得此时延惠则颇为不安,他对行德袒露了自己的担心:“他们会破坏鸣沙山的千佛洞,烧毁那十七座寺院,抢走经典。天哪,大汉眼看就要被西夏所灭了。”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朱王礼回城后告知行德战斗的时间,要求他疏散百姓。同时他又告诉行德自己准备杀掉李元昊,因为是李元昊抢走了回鹘郡主,强迫她做自己的妃子。出于同样的愤怒,行德也决心杀掉李元昊。战斗开始之前,城里的百姓忙于疏散,无声的等待着第二天惨烈的战斗。带领着人书不多的队伍,朱王礼上了战场,大败西夏骑兵。但没等天色暗下来,西夏军便展开攻击,整座城市陷入了火海,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在逃亡了路上,尉迟光以隐秘安全的藏宝地点劝诱行德将项链赠他,行德虽不愿舍弃项链,但也对藏宝地点非常重视,他希望把那些经卷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尉迟光所说的藏宝处是鸣沙山的千佛洞,在石窟深处有几处理想的地洞,是非常理想的藏经处。

“财宝,生命,权力,俱属个人所有,经典则不同,不属于任何人。只要不被烧毁,搁在那里就行了,谁也抢不走,谁也没法将之据为己有。但是完好地存放在那儿,便已价值连城。”

行德想到这里,便下定决心要保护那些经卷。他带上数名士兵,和那三位僧侣一起装箱搬运藏经库里的经卷。到了千佛洞之后,行德和驼夫,僧侣等人将一捆捆的经卷藏入洞中。劳累的行德沉沉睡去,梦到朱王礼满身是箭的向他告别。惊醒后行德得知朱王礼战死,他枯坐在城里,仿佛忘记了战事。此后西夏和宋关系几度变化,知道双方和议停战后李元昊着力发展佛教,开始了千佛洞的修复工事。

李元昊骑马雕像

此后数百年,沙州一带屡屡易主改名,直到乾隆年间改为敦煌县,而千佛洞也被改为敦煌石窟,许久埋没于沙漠之中而无人知晓。直到20世纪初,一位王姓道士发现了埋藏在沙中的石窟群,并住进了其中一座洞窟,发现这些堆满整个洞穴的经卷。此后王道士便多次展示这些经卷,直1907年3月之后英法探险家造访石窟,购买了大量经卷,之后几年多国探险家都前往购买经卷,直到北京派遣军队前来带走了剩余的所有经卷。王道士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对这些破烂的经书这么感兴趣,其实那些买走这些经卷的外国探险家也并不了解它们的真正价值。在书中作者简单的描述里我们可以窥到一丝微光:

“经卷种类繁多,总共四万多件,包括公元三四世纪时的贝叶梵文佛经,以及用土耳其文,藏文,西夏文和现代土耳其文撰写的佛典。有世界最古老的经文誊本,也有《大藏经》未收的佛典和禅定传灯史等极珍贵的资料,及至价值连城的地志典籍,以及摩尼教,景教的史书和梵文,藏文典籍等等,足以为古代语言研究带来新的曙光。此外,还包括各种可能为东方学,汉学研究带来巨大改变的史料。”

敦煌石窟壁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