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皇帝的居住地,当年的紫禁城,故宫到底怎么防火?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住地,从15世纪初期开始建造。目前与,紫禁城已经存在了600余年的时间。清朝灭亡以后,紫禁城被改称为故宫,成为了博物院。去过故宫博物院的朋友们都知道,故宫内的建筑中,都存在很多的木质结构。在古代社会,一旦发生火灾非常难处理。那么,在明清时期,紫禁城到底如何进行防火的呢?



一、明朝统治时期,紫禁城多次发生大火

明朝统治的初期,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并且成功的取代了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朱棣称帝以后,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决定迁都北京。在迁都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建设,紫禁城就是在朱棣在位时期修建的。在古代社会,房屋中存在大量的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认真的说,明朝统治时期,紫禁城的防火工作存在很大的问题。朱棣迁都北京的第二年,紫禁城发生了大火,三大殿几乎全部损毁,直到明英宗在位的前期,三大殿才彻底修缮完毕。嘉靖皇帝在位时期,紫禁城再次发生大火,三大殿、文物楼、奉天门等处都被焚毁,明朝废了很大的气力才重新修缮了紫禁城。到了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时期,紫禁城又一次发生大火,由于损毁面积严重,修缮工作延续了长达20多年。明末清初时期,李自成从北京败退陕西,认为的焚烧了紫禁城。



清朝入关的时候,接手了李自成留下的烂摊子。整个紫禁城只剩下了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等建筑尚在。与明朝万历时期的修缮工作相比,此次任务量同样巨大。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清朝对紫禁城的修缮工作一直走走停停,从顺治初年便开始修缮,截止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紫禁城的修缮工作才基本完成。嘉庆皇帝登基的第二年,紫禁城突发大火,由于是隆冬时节,风助火威,宏德殿、昭仁殿被焚毁,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坤宁宫。内务府大臣亲自率领大内侍卫、太监全力扑救,火势才最终被压制。太上皇乾隆感慨道:“足征神佛垂佑,实乃不幸中之幸。”由于修缮紫禁城耗费极大,从清朝入关以后,便非常注意紫禁城的防火工作。经历了嘉庆初年的大火以后,紫禁城的防火工作更加严谨。那么,紫禁城都做了哪些防火工作呢?



二、水缸、水龙车、救火队,成为了紫禁城的标配

去过故宫的朋友们,肯定会发现,故宫中摆放着很多水缸,几乎每个宫殿都有。这些水缸被称为吉祥缸,在皇宫里,严禁出现“水和火”两个字。按照《清会典》的要求,整个紫禁城总计安置了308口大缸,每个宫殿都会摆放。由于远离河流和水井,每个水缸都必须蓄满水,一旦发生火灾,救火队能够立刻使用。这些大缸由专人负责,每天都必须蓄满水,到了寒冷的冬季,如果发生了结冰情况,需要在缸底放置炭火。由此可见,紫禁城做到了防患于未然。雍正皇帝在位时期,由于吏部发生了大火,导致很多官员的资料被毁。紫禁城吸取了经验教训,加强了救火装备。随着科技的进步,紫禁城的各个宫殿开始装备机桶。机桶类似于最初期的消防车,利用活塞、杠杆等办法,起到高处灭火的作用。在很多影视剧中,机桶被称为水龙车。



除了吉祥缸和机桶以外,紫禁城还拥有专门的救火队。按照清朝的规定,九门提督和内务府大臣从各自下辖的部队中,抽调200名身手敏捷的士兵,组成了紫禁城救火队。由于主要驻扎在皇宫附近,这些官兵需要根正苗红,清一色的八旗子弟。嘉庆皇帝在位时期,专门制定了《紫禁城内及圆明园火班章程》。章程要求:“总管内务府大臣、护军统领掌钥匙,护军参领共同稽查。”为了保证救火队的业务熟练,紫禁城的救火队每5天进行一次救火演习。除了专业的八旗救火队,清朝将皇宫中的太监们,编成了37个巡逻小组,沿着紫禁城各个区域进行巡逻。一旦发生火灾,立刻告警,救火队会迅速集结、救火。此外,清朝规定护军营、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等外围武装力量,一旦发现皇宫发生火灾,有义务增援皇宫救火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