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不过是一员降将,为何能得到曹操的信任,原因主要有两条

三国时代,曹操占据了天时之利,先后打败了袁绍、吕布等割据在中原的军阀势力,最后一举平定了中原。曹操此举,也让北方百姓提早过上了一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曹操之所以能在前期就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究其原因来看,恐怕还是要归功于其帐下网罗了一批当世之人才。说到这,便不得不提到曹操的知人善用了。



历史上的曹操,虽然没有小说中那样多疑。但是在任用亲信这一方面上,他也理所当然的会有所偏向。而从曹操行事来看,他最器重的将领,一类是早期便投入其麾下的心腹将领,如许褚、典韦等人,而另一类,则是曹操自己的宗室兄弟了,即诸夏侯曹。但令人有些疑惑的是:曹营之中有一员降将,他曾几度易主,可此人在投降曹操以后,他却被受曹操信任,甚至成为了曹魏集团外姓第一人。



说到这,想必不少读者已经了然。没错,此人便是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那么在张辽的身上,究竟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长处,才能让生性多疑的曹操对他信赖有加呢?结合张辽生平事迹来看,笔者归纳出了可能的几点原因:



首先,张辽与曹营诸将多有不和。如果放眼于张辽的人际关系,笔者发现张辽似乎和许多人的关系都不是很好。据《三国志·赵俨传》记载:“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可以看到,张辽和于禁、乐进两人的关系,是极为不好的。不仅如此,名将李典与张辽的关系也极为恶劣。因为张辽在跟随吕布之时,曾参与杀害过李典的叔父。除此之外,张辽还和一些地方长官素有嫌隙。据《三国志·胡质传》记载:“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



在笔者看来,张辽或许是因为降将出身的缘故,这才导致曹营诸将对他不甚待见。而这,也能解释的清为何张辽和关羽能有过一段友谊了,因为他们二人都有过投降的经历。对于这点,曹操想必是心知肚明的。一方面,曹操重用张辽,可以向外展示他辽阔的胸襟和对于人才的渴望。而另一方面,曹操完全不必担心张辽会在曹营中结党营私。因为张辽这个出身和脾气,也注定了他在曹营之中,只能效忠曹操,只能孤单一人。即便张辽生出异心,仅凭他一人之力,又如何能扭转局势?正因如此,曹操不仅信任张辽,而且还对他极为放心,一点也不在意张辽是否有其他想法。



其次,张辽以曹操利益为主,且公私分明。事实证明了一点:当张辽无路可去之时,他只能对曹操这个唯一的主公,抱有百分之百的忠心。在《三国志·张辽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张辽和夏侯渊围困叛将昌豨之时,因军中缺粮,夏侯渊生出退兵之意。而张辽却及时制止了他,最后孤身一人前往城中说降了昌豨:“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由此可见,张辽在这次行动中的搏命行为,也让他证明了自己对曹操的忠心不二。而在关羽投降过曹操之后,张辽对他的态度,也说明了他的公私分明。《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可以看到,关羽在投降曹操以后,曾明确对好友张辽说过自己不会长留曹营的打算。对此,张辽尽管感到很为难,但是他公私分明,还是将关羽的这个想法上如实报给了曹操。可以理解,这样一位不会因私废公的张辽,哪怕他是降将出身,曹操也自然会对他信赖有加。



最后,张辽忠心为主,有大局观。而最能体现张辽这个优点的一战,便是张辽威震逍遥津一役了。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七千对十万,在这样的一种劣势之下,恐怕曹操也没有更好的御敌之策了。



但是张辽却临危不乱,他虽然和乐进、李典等人不和,但是开战之前他却主动放下脸面,希望三人能同心协力,共同击退孙权。不仅如此,张辽还主动要求带领敢死队出去冲杀:“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此战过后,张辽不仅在东吴有了“能止夜啼小儿哭声”的威名,而且还让曹操对他更为器重了:“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自此之后,张辽也隐隐成为了曹魏集团中的外姓第一人。



在笔者看来,张辽把“忠心为主”和“兢兢业业”这两方面做到了极致。在加入曹营之后,张辽也就认准了曹操这个唯一的主公。而纵观张辽行事,他也开始处处为曹操的利益考虑。试问有这样省心的下属,又有哪个主公不会喜欢呢?也正因如此,张辽才能凭借降将的身份,一步一步的得到曹操对他的倚重。而逍遥津一战之后,张辽的威望甚至超过了许多曹氏宗亲,这也是张辽个人能力的一个体现。

参考书籍:《三国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