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谜:抗清斗争重要任务,中流砥柱洪承畴,为何降清

在明末的抗清斗争中,洪承畴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文韬武略、他的豪言壮语使明朝的君臣视他为抗清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崇祯皇帝也视他为最可依赖的人,甚至在他兵败后,坚信他会为国捐躯、以身殉职的大明朝廷还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满朝君臣所信任的人,最后却选择了投降。洪承畴为什么会降清呢?洪承畴(1593-1665),附件南安人。23岁便中举人,次年登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延绥巡抚、陕西山边总督等职,并兼兵部尚书头衔,是统领明兵与李自成作战的主要军事将领。后因后金大举入关,明崇祯皇帝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全力对付满清人。在松锦会战中,明廷对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松山城破之后,洪承畴及其部将大寿等皆被俘!

皇太极对被俘人员采取不同的待遇:对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先进行劝降,遭到拒绝以后,当即把他们就地处死,其部下将领100余人、士兵3000余人,也全部被杀害;但对洪承畴、祖大寿则采取不同的策略,尤其是对洪承畴的重视非同一般。因为皇太极深知洪承畴是明朝重臣,是自明清开战以来所俘级别最高的明朝军事统帅,而且此人富有文韬武略,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如能争取归顺,对大清未来入主中原十分有用,于是皇太极多次派满汉官员前去劝降。但洪承畴坚决不降,他每逢见到那些前来劝降之人,便怒目而视,死不开口,以至于满足官员举刀欲杀之,他竟“延颈承刃,始终不屈”,声称:“生为大明臣,死为大明鬼。”于是,皇太极决定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试图通过逼辱和虐待来消磨他的意志,然而洪承畴毫不畏惧,竟以绝食来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最终仍然归降了清廷。关于他的降清缘由,史书说法不一。洪承畴之所以最终降清,是被皇太极礼贤下士的行为所感动,才归顺了清朝。正当皇太极为招降洪承畴之事在犯愁之时,清朝内部的谋士们以及庄妃为皇太极出谋划策,认为争取洪承畴这样重名节的大人物,必须重在攻心,礼贤下士。皇太极听取了这些建议,多次前往洪承畴居所问寒问暖,洪承畴以一敌国囚徒,蒙受皇帝的温暖关怀,内心不胜感激,于是,跪在地上向皇太极口头请降。皇太极深怕他反悔,连夜派人给其剃发。应当说,洪承畴由当初的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的招降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洪承畴也正是从皇太极这种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了清朝终将会成功,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因此促使他下定决心降清!

但民间则广泛地流传着洪承畴的降清之举,是由于皇太极的爱妃庄妃博尔济特氏(就是大家在戏说古装影视作品中熟悉的后来的孝庄皇太后)做工作的结果。一些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还大书特书庄妃如何亲自出马用色情诱其归降。如《清史演义》记载,“洪承畴人本刚正,之时有桩好色的奇癖”,于是庄妃在太宗面前,毛遂自荐,不料她竟然能劝降洪承畴。有的著作则记载,皇太极听说洪承畴好色,便差宫中美貌侍女去送人参汤,遭拒绝后,皇太极派最宠爱的庄妃出马。庄妃以侍女的装束,前去劝洪进食,并反复喻以利害,逐渐使之回心转意。《清宫秘史》第二十一回中,也记载了庄妃亲自出马劝降洪承畴之事,甚至说她利用美色引诱洪承畴,竟不惜失身。然而,有人提出,民间传说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庄妃招降情节,尽管描写得生动细腻,引人入胜,但却与事实相差甚远,漏洞百出。首先,在后宫之中,后妃未经皇帝准许,不能擅自离开后宫!

而且,在后宫中有佳丽三千,温柔美丽、善解人意、能说会道者,多不胜数,皇太极何必要派庄妃扮成侍女去做上述劝降工作呢?更何况让自己最宠爱的庄妃去与一个在押的俘虏过夜?其次,《洪承畴传》的作者王宏志,通过审阅史料,进行细致的研究,认为洪承畴在个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并没有什么风流之举。说什么洪承畴“有一桩好色的奇癖”分明是在筹划洪承畴。庄妃可能确实为皇太极除了劝降洪承畴的主意,但她亲自前去看望洪承畴则未必是历史事实,民间传说以及文学作品这样叙述的目的可能在于贬低洪承畴和贬损庄妃。洪承畴毕竟是明之重臣,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很多人对于洪承畴像清,后又称为清初开国功臣之举,觉得不可原谅。特别是一些明朝遗臣对洪承畴多加谴责,并编造了许多责备洪承畴的言论,才使得民间传说以及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与信史相差甚远的记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