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身世之谜之五:祖先流亡西域年代考

李白身世之谜之五:流亡西域年代考


文:枯木


前面几篇文章,我们陆续探讨了李白的出生地、籍贯、生卒年月等问题,大量的证据表明,李白应该是长安元年(701年)生于唐代的碎叶城,并且不存在是西域胡人或者冒籍一说,而是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李暠的后裔。那么,李白究竟是哪一枝?祖先为何流亡西域?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关于李白归属的李氏宗室,确实是扑朔迷离,其原因是历史记载讳莫如深,抑或是含糊带过,即便是按照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说法,“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可是总应该能记得李白的祖父名讳吧?然而别说李白的祖父,就是李白的父亲都是闪烁其词,看来其中必有隐情。



关于李白的身世之谜,有多种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李渊后代:①、李建成、李元吉后代。②、李元婴后代。③、其他子孙后代。

2、李轨后代;

3、李氏其他宗族;

4、其他。



关于李白祖先避居碎叶城的具体年代,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北周至隋朝时期迁居。依据李白自述《上安州裴长史书》:“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李阳冰《草堂集序》:“中叶非罪,谪居条支,”、

2、隋末迁居。依据《新唐书》:“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3、唐初贬戍。

4、武周时期逃避迫害。



我们先从李白祖先迁居碎叶城年代说起。笔者认为,作为李氏宗亲,北周、隋朝、隋末、武周时期这些年代迁居或者逃避西域,可能性都不大,证据不足。



李白的自述《上安州裴长史书》:“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其中“遭沮渠蒙逊难”指西凉于公元420 年为沮渠蒙逊所灭,西凉为李暠(351年—417年)建立,沮渠蒙逊(368年-433年)为张掖临松匈奴卢水胡人,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君;“咸秦”指长安。这里李白说明祖先从甘肃迁往长安的原因,并未说明祖先为何避居西域,只是含糊的说“因官寓家”,意思是因为官方的原因寄居异乡。



在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其中的“中叶”没有人考据,可以这样理解:“中世”、“中间”,是个含混不清的词,也可以说是从李暠下数到李白“九世”中间,那么就应该是“五世”,也就是李白的天祖(高祖之父)那一代,按照一般时间推算(20年算一代)也就是隋朝到隋末时期。



在《新唐书》和《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都说是李白祖先在隋末“以罪徙西域”“被窜于碎叶”,先不管迁徙还是逃窜,都可以确定年代为隋末。隋末和唐初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先界定为唐朝建立以前,这样好讨论。那么第一第二种说法,可以大致确定为隋朝以前,李白的祖先因为某种原因被迫迁往碎叶城。



然而这种情形不存在。是因为,第一,自古以来,改朝换代,一般都会大赦罪犯。在上一朝代的所谓谋逆大罪,到了下一朝代则有可能是大功臣或者不了了之,因而,加入李白的祖先在隋朝犯了谋逆大罪,到了唐朝,不可能继续定罪,反而会大赦,这时,李白的祖先自然可以顺利回归,不必等到近百年后才回到内地。



第二,假设李白祖先触犯的是其他罪名,按照隋朝的《开皇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的原则,对笞、杖、徒、流、死五刑作了明确规定,其中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为三等,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没有能长达十年以上不得回归的。后来唐朝《武德律》、《贞观律》都继承了《开皇律》,只对谋反、叛乱等定为重罪,其他的均可轻罚或赦免。



第三,作为李氏宗族,倘若没有和李渊李世民竞争过天下的所谓“谋逆大罪”,如果只是反对隋朝或者以前的统治者,那么,到了唐代,同宗兄弟建立王朝,不敢说“分一杯羹”,总不至于不能赦免以前的罪行吧?因而,完全可以正常回归定居,不必在西域飘摇,更不至于一直到了唐朝建立近百年后,在神龙元年(705年)才“逃归”或者“潜还”,如此狼狈不堪。



从以上三点,可以断定,李白祖先在唐朝建立以前迁往碎叶城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可能有的人会提出李白祖先开始是被迫迁居,后来开始在碎叶城经商,因而没有回归,直到后来碎叶城发生动乱或者其他原因才回归,郭沫若先生就是持有这种观点。



要反驳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可以从李白无法参加科举受到限制予以反驳,而持此观点的认为李白不能参加科举是因为“工商之子”,前面我们讨论过,这种情形在唐朝科举制度并没有确切证据,只可能是“罪人之后”,至于其他证据,后面我们还会提到一些,先放置,从李白祖先回归来看,并非自愿在西域,而是被迫迁移。



因而可以确定,李白祖先被迫迁往碎叶城,只可能是在唐朝才发生的事件。那么在唐朝什么时间段?从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到神龙元年(705年)回归,88年时间,期间因罪被迫贬谪边疆,而且跨度如此之长,大事件只能是唐初的“玄武门之变”“武周灭李”两个时期,才有可能。



如今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祖先是武周时期迫害李唐宗族,使得祖先不得已迁移逃难,其证据是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因而李白祖先才能顺利回归。那么我们来看武则天针对的李氏,是哪一类?



从历史记载和后代考据,武则天执政时期,杀害了李氏宗族近百人,其中她自己的亲人23人,唐宗室34人,大规模迫害多在武周时期(690年到705年),针对的为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人的直系后代,血缘关系比较近,而李氏宗族血缘关系较远的旁系几乎没有遭到迫害,也无历史记载可寻。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假如李白祖先是武周时期逃避到西域,那么,李白的祖先首先可能是李渊、李世民、李治后代,要么是比较有势力的李氏宗亲,因为以武则天的铁腕,除了对皇权有威胁的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基本上是不予考虑的。第二,从武周初期到回归,短短二十五年,李白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号不可能被抹的一干二净,自然有历史记载,而且后来唐玄宗也应该有记忆,不可能在李白的属籍上面,含糊不清,不让李白回归属籍。



然而事实是,李渊的22个儿子,李世民的14个儿子,李治8个儿子当中,没有一个能拿出和李白有联系的证据(后面还要详细论证),况且李白的祖父没有记录,李白的父亲李客含混不清,和历史记载无法契合,因而可以认定,李白祖先绝非是武周时期被迫迁往碎叶。一则是没有历史记载李白有如此近的血缘关系,历史记载查无证据;再则是时间短暂,唐玄宗等直系血亲也不予以确认,因而武周时期迁居证据不足。



李白祖先,既不是隋末以前迁往碎叶,也不可能是武周时期逃离迫害,那么,可能性最大的只能是唐初时期,因为一个家族被迫迁居西域边疆,如果不是非常大的事件或动荡,抑或是朝廷明令贬谪戍边,作为乡土观念非常重的李氏后人,自然不愿意万里奔波,来到荒芜的边疆生活。



因而李白祖先只能是被迫而为,那么具体何因被迫迁往碎叶城?后来又被迫迁往四川,这和李白祖先的身份有着莫大的关联,下一节,我们就接着讨论李白的祖先之谜。

(待续)



2019/6/11榆木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