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画说大唐“绳床”与椅子

唐代高元珪墓中的早期椅子形象

高元珪为大宦官高力士之弟,官至明威将军,从四品,死于天宝十五年(756年)。该墓中出现了早期的椅子图像。椅子绘于墓室主壁,椅居中放于室内,由于壁画脱落,只见椅子的部分。墓主人端坐在椅子上,椅足四方形立柱状,可能为四足,非常粗大。靠背的立柱与横木之间,由弓形搭脑相托,两端出头并翘起,有扶手,椅腿上细下粗,形象拙朴。这幅图像表明在当时较高级的官员家中已使用了这种新式高足坐具。

学者一般认为椅子是经过爱琴海、古埃及、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缓慢传入中国,尤其以印度最为直接。椅子与早期文献中提及的绳床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如程大昌《演繁露》中说:"绳床,以板为之,人坐其上,其广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着地。"这里所述绳床的样式与高元珪墓壁画中所绘的唐代椅子形式并无大异,是一种木质带扶手的靠背椅。

又如钱起《避暑纳凉》诗云:"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这里"倚"字说明了绳床可以背靠,而可以背靠也正是椅子的特点。为何将这种可以背靠的木质坐具称为绳床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开始时在座位和靠背上以绳子编的蒲团做垫子而得名。

但绳床与椅子的概念范畴也并不是完全重合,贞元十三年(797年)《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中记载:"绳床十,内四倚子。"即是指在十件绳床中有四件是倚子,说明绳床应是比倚子范围更大的一个概念,而倚子是绳床的一种形式。这里所说的"倚子"即是"椅子"早期的名称。

宋人黄朝英在《靖康缃素杂记》卷四中记载:"今人用倚、卓字多从木旁,殊无义理。字书从木从奇乃椅字。于宜切。《诗》曰:"其桐其椅是也……倚、卓之字虽不经见,以部意测之盖人所倚者为倚,卓之在前者为卓。"

唐卢楞伽《六尊者像》

说明了椅子因为可以倚靠,因此起初称之为"倚子"。绳床最早应为僧人所专用,而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学者认为椅子是伴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传入中国。公元前2世纪时,印度人已经有了坐椅子的习惯,在桑淇第一号塔的北门清楚地刻画了具有靠背及椅脚的椅子形象。

公元7世纪初叶的玄装《大唐西域记》卷二也记载了印度贵族:"至于坐止,成用绳床。王族大人,士庶豪右,庄饰有殊,规矩无异。君王朝座,弥复高广。珠现间错,谓师子床。敷以细叠,蹈以宝几。凡百庶僚,随其所好,刻雕异类,莹饰奇珍。"

中国使用椅子的记载和图像最早多与佛教僧人相关联。如公元6世纪初叶慧皎《高僧传・佛图澄传》卷九记载东晋佛图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同一时期的《张兴硕等造像》造像碑上出现了僧人坐椅子的图像,这可能是中国图像中最早的椅子。

此后,莫高窟西魏285窟、隋代427窟初唐34窟、中唐202窟等壁画中都出现了对僧人坐椅子的描绘。相传为唐代卢楞伽所画的《六尊者像》中出现了七件家具形象:经桌、香案、禅椅、方案、香几等,均为禅僧所用。传为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中僧辩オ坐于禅椅之上。

椅子进入中国人的房室之中,大致在盛唐与五代之际。《太平广记》卷二九九引唐人笔记《异闻录・韦安道》载:"左右施细绳床一,请舅姑对座,遂自门外,设二锦步障,夫人衣礼服,垂佩而入,修妇礼毕。"这是唐代世俗生活中使用椅子的证明。

唐代周舫《挥扇仕女图》

高元珪墓壁画中的椅子形象也是世俗生活中椅子形象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传世的绘画作品中,也出现了椅子的形象。相传为唐人周舫所画的《挥扇仕女图》中绘制了一官女坐于椅子之上。传为阎立本的《孝经图》中也可以看到椅子的使用情况。五代周文矩的《官中图》和《琉璃堂人物图》、王齐翰的《劫书图》以及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都有对椅子形象的描绘。

唐章怀太子墓、长安南里王村墓壁画中的凳子

在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后室东壁南側壁画上可以看到方形凳的造型,坐面为正方形,有四足。凳発面上还铺有周边垂流苏的坐垫。李贤死于神龙元年(705年),

说明至退在公元8世纪初方凳已在唐代官廷中流行。在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屏风画中也可以看到这类方凳,第三幅屏风上一位待女半盘坐在树下的方凳上弹奏琵琶,第四幅屏风上的侍女手持团扇,端坐于同样的方凳之上。

凳子的图像很早就在我国出现,如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件贮贝器上,个女奴隶主倚坐在四腿的矮凳子上。说明这种家具在西汉时已开始使用。在莫高窟壁画中,最早的方凳形象出现在北魏257窟中,在《沙弥守戒自杀品》的描绘中,小沙弥师傅坐在四腿的方凳上。而同时期的其他洞窟中也出现了方凳形象但普遍比汉代方凳高。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中,萧翼所坐的坐具正是一张方凳。唐代莫高窟中也出现了大量方凳形象,如盛唐215窟南壁《弥勒经变》的剃度场面中,两女剃度者各坐一方凳。中唐360窟南壁还出现了下带壶门的方。晚唐85窟甬道顶北披《瑞像图》中,有一四足方凳。时至五代,第146窟、61窟的《弥勒经变》中都出现了方凳形象,形制与唐代大同小异。可见方凳在宫廷生活和百姓日常生活中,都是比较常用的家具。

另外,还有一种长凳,供多人共坐。在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宴饮图中,长方形食案与后、左、右三边的长条凳高度基本相同,每条长凳上坐三人,有的一腿盘坐、一腿下垂,有的箕坐。食案上摆放着食物、杯、盘、箸等。这幅饮食场景,与莫高窟中唐474窟西壁龛内北壁屏风画《弥勒经变》中饮食图十分相似,长食案上摆放箸、句等,案两边各一长条凳,各坐四人。

晚唐第12窟东壁门北侧和五代61窟东壁门北的《维摩诘经变・酒肆》中所描绘的场景也同是在长食案两边放长凳,凳上多人并坐,饮食聊天。可见,这种以长凳围绕食案放置的配置方式应是唐代宴饮聚会的一种很普通常见的陈设。

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宴饮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