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结局为何比父亲周勃更惨?

周亚夫任河内守时,有一个人叫许负的人对他说:“你3年后肯定封侯,封侯8年,你一定为将相,掌握国家大权,十分尊贵。

这以后再过9年,你定会饿死。”周亚夫说:“我的哥哥已经继承父亲爵位为侯,假如他死了,有他的儿子继承,怎么轮到我为侯?即使如你所说我为侯了,又为何说我饿死?”

许指着周勃的口说:“有从理入口,此饿死之法也。”意思是,您脸上有纵纹入口,这是饿死的面相。

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

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胜之犯了罪,孝文帝择周勃儿子中最为贤能的人为侯,都推亚夫,于是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

文帝后六年,匈奴大举入边,周亚夫军队驻防细柳,纪律严明。当时孝文帝来慰劳军队,在别的地方,天子总是长驱直入,但是到了细柳,只见“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却不得入。先驱说:“皇帝马上就到。”军门都尉说:“将军令‘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过了一会,皇上来了,又不得入。于是,皇上乃持节诏将军:“我是欲来慰劳将军的。”周亚夫传言,开壁门。皇帝从壁门进去后,壁门士吏又对车骑说:“将军有规定,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按辔徐缓前行。到了营房,

周亚夫持着兵器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孝文帝慰劳了军队以后,不由得感叹说:“嗟乎,此真将军矣!”一个多月后,周亚夫被提升为中尉。孝文帝临死之前,告诫太子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随后,周亚夫任车骑将军。

这位非凡的将军宁可得罪皇帝,也得讲军理,结果得到皇帝的重用。

孝景帝三年,吴王濞联合楚王反叛。亚夫从中尉升为太尉,东击吴、楚,并向孝景帝提出一条妙计:“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意思是,楚兵强悍,很难面对面打仗战胜他们,我请求梁孝王委屈一下,我要在他的地盘上断绝吴兵的粮道,这样就能制服叛军了。皇上同意这样的决策。

周亚夫按计划行事,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坚守。梁孝王遭到吴兵的攻击,向太尉求援,太尉不理,皇帝出面要太尉援梁,仍然不理。

吴兵缺乏粮草,饥饿难耐,向太尉挑战,始终不出。吴兵饥饿至极,只得离去。这时,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吴军。吴王濞逃跑后被越人杀死。

前后三个月的时间,周亚夫就平息了吴、楚叛乱。诸将都认为这是太尉高超的计谋所至。

周亚夫坚守铁律,使战争获胜,但也由此与梁孝王产生了矛盾。

孝景帝五年,周亚夫迁为丞相,景帝很重用他。后来,景帝废栗太子,周亚夫表示了不同意见。景帝因此疏远了他。每次梁孝王上朝,经常与太后说他的坏话。

此后,又有两件事,使得景帝与他的关系更为疏远。一件,窦太后提出:“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一时拿不定主张,说是与丞相商量一下。亚夫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王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当时的态度是“默然而止”。另一件,匈奴王徐卢五人投降汉朝,景帝欲对其封侯,以劝后人。丞相亚夫说:“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说:“丞相议不可用。”乃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由此称病。景帝三年,亚夫因病免相。

汉景帝渐远周亚夫,直至被免相,也是因为周亚夫太守节了。

周亚夫离职后,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儿子为替父亲买葬器之事得罪了地方上的人。这些人怒而上告,当然也牵扯到条侯。

孝文帝知道此事,责承下面处理。吏簿责备条侯,条侯却不以为然,不予回答。景帝听到后,骂道:“我早就不用这个人了。”于是召廷尉办案。

廷尉斥责条侯:“你是要造反吗?”亚夫应对:“我所买的器物,是由我死后安葬用的,怎么就说我造反?”廷尉大怒:“你纵然不反地上,也要反地下!”更加紧地对其迫害。入狱后,条侯五天不吃不喝,呕血而亡。

周亚夫死后,景帝封王信为盖侯。

回头看,许负的预言竟如此的应验!但笔者不懂面相,不知面部的纹路入口与他的坚守原则的个性有什么关系。

周亚夫的结局为何比他的父亲周勃更悲惨?“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有一定道理,父亲与儿子的血液中大概铁含量都比较高,因而都有刚正不阿,凛然不可侵犯的秉性。这种秉性有时能成就他,有时能毁了他,这就看当时的客观环境了。

当匈奴入侵,国家遭受外来侵略之时,需要这样的铁性汉子严明治军。所以汉文帝盛赞他“此真将军矣!”当执行某一项战略决策时,需要铁的手腕,需用顽强的毅力,毫不动摇。所以他平叛了吴王濞的叛乱,为国家立了大功,升为丞相。

但是除此之外呢?当客观形势发生了变化,仍然固守这样的秉性,只能是自套枷锁。窦太后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条侯你有什么理由反对?不错,先帝是说过“非刘氏不得王,非功不得侯”,可是,现在是孝景帝当权,是孝景帝的母亲提议让王信为侯的,儿子是听母亲的还是听你条侯的?

条侯以为自己不同意就办不成事,可是在条侯死后,景帝随即封王信为侯,天下不是照样太平吗?景帝要封徐卢,他又是反对,景帝不是照样给徐信等封侯了?天下也照样太平。

司马迁评周亚夫道:“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何其深刻!在某种意义上“逊”比“节”更重要。“守节”是对死去的人定的原则而言,“不逊”是对活着的当政者态度而言。“节”与“逊”孰轻孰重应不难区别!

历朝历代又演出了多少“守节不逊”的故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