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文化与历史:外刚内柔,安能辨蟹是雄雌

"甲"字,在我们的认知中,不仅代表着坚硬,还是一种保护壳。在象形字中,甲是种子发芽后戴的种壳。甲的含义其实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来表示有壳的一种保护。

像甲骨文,就是在乌龟的壳上撰写的文字而得名。那么大闸蟹也是有壳,也是身披甲胄的。那么在文人的眼中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在遥远的先秦时期,《礼记·檀弓》中就对蟹甲有形象的介绍:"蚕则绩而蟹有匡。"直观的告诉我们先祖们觉得蚕吐丝就像织布,而蟹甲就像箩筐一样,

不得不佩服先祖们的想象力。吃蟹的朋友们在吃蟹时可以把吃净的蟹壳仔细端详,看看是不是像箩筐一样。

《周易·说卦》中也有用蟹甲来介绍卦象。形象生动而直观的给我们解释了"离"这个卦象"为鳖为蟹为蠃为蚌"。孔颖达解释是"骨刚于外也"。

因为在周易的"离"卦中,阳爻里夹着阴爻,这是属于外刚内柔的特性。而蟹这类甲壳动物就能很好的呈现,十分的形象。

在古时候,蟹甲可是因为像装水的杯子一样,被用来装酒喝的。根据《蟹谱》中记载,"其斗之大者(匡一名斗),渔人或用以酌酒,谓之蟹杯。"

在古时候打渔的人们,遇到大的蟹壳,都是留着用来饮酒。多么豪放,多么自在。有兴趣的小伙伴下次吃螃蟹时遇到了大的蟹壳,可以模仿古人们,用蟹甲喝酒,体验下当时的乐趣。

陶瓷,是我们中国的一大传统器具。而陶瓷中最著名的就是青花瓷了。那青花的蓝色,在国外也久负盛名。可你们知道吗。在瓷器中有种蟹壳青,这种釉色呈深青绿色,有点类似螃蟹的壳色,所以也叫蟹甲青釉。

这种釉面光泽感较强,在光线的照射下回有云母片样的五色,这种色彩多用于瓜棱罐。这种罐造型有曲线变化,所以更能突出蟹壳青的色泽。而此烧制工艺复杂,所以在乾隆以后就较为少见了。

说完蟹的甲壳。我们来看看蟹肚的脐在文人墨客里有什么有趣之处。其实在唐代就有"脐"这一说法了。在唐彦谦的《蟹》中就有"尖脐犹胜团脐好"。

在宋代的《埤雅》中已经解释了"团脐者牝,尖脐者牡。"这里就总结了人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分辨雌蟹和雄蟹了。

蟹脐在明代时,还有"董卓脐"的象征。这是明代的徐渭画蟹后题诗"应见团团董卓脐",他借《后汉书》中写董卓被杀后守尸吏在他肚脐中点火,足足亮了几天。

因蟹脐形似,也寄托了他对当时的奸臣严嵩的憎恶,并且希望他也得到应有的下场。

在宋代,人们就已经发现蟹类"随潮退壳,一退一长。"蟹如果没长到足够大,足够成熟是不能食用的。

在清代,屈大均还强调蟹的蜕壳与生长的关系,"蜕则益肥"、"肥则壳解"。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人们已经发现了蟹肥美的原因。

不得不赞叹曾经人们对事物观察的仔细,一个蟹壳也有这么多有趣的历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