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衰弱的赵国为什么可以阻挡秦国大一统的道路?

前文我们提到当时的秦经历百年商鞅变法和魏人范雎“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蚕食韩燕等其他诸侯国,也因为上党之地归属与赵国发生了百万军队的碰撞,并且活埋四十五万的长平之战,一并打压了经历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不断强大的赵国,并且打算一鼓作气的吞并他的时候,经历了惨败,这就是邯郸之战。邯郸之战相当于赵国的莫斯科保卫战,是承载着赵国存与不存的背水一战 ,这一战不是当时兵强马壮的长平之战,而是一蹶不振的邯郸之战,可是偏偏就是这个老弱病残,妻妾子辈皆上的赵国,顶住了三年了之久,磨灭秦军主力三十万部队,一下子抵挡了秦军统一六国之路,延缓了大一统的时代,为什么长平之战没有赢,却在邯郸之战,衰落的赵国实现了惨胜,并且逐渐恢复,乃至五年后灭燕。这个四战之地的赵国到底和势如破竹的秦国之间发生了什么。

上党之地的争夺无论处于什么源头都是要争夺的,就是所谓的唇亡齿寒,或许很多人都觉得是赵王贪心,或许是一个方面,但是更多的是上党之地的军事重要性,一旦秦军占据了上党则完全控制了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向西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失去意味着赵国对于秦国门户大开,打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长平之战的主要失败点还是因为粮食供给的问题,赵国的消耗和运输无法与秦军相比导致的大败,而非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当然也有传奇将领白起的加成 。然而赵军胜,秦军败的主要原因是下面几点。

将相失和,君臣分离析,战神白起的预知和死亡,带来了秦军必败的开端。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这是白起面对秦昭襄王和范雎想要攻打赵国做出的回应。白起的辉煌开始一半就是由于宰相魏冉的赏识,而魏冉被范雎计杀,将相失和本就是很早之前的事情。加上范雎心胸狭窄对于白起的嫉妒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并且白起升官另一半对于魏国的进攻,在伊阙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昭王十五年,发兵攻魏,夺魏城池六十一座;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斩首援韩国赵、魏联军十三万。所以白起也算是魏国的直接仇人,身为魏人的范雎对于白起天生的厌恶。

白起的推脱不辞拒绝担任这个必败之战的元帅,昭襄王只好让王陵率领二十万军队直扑邯郸,不久之后王陵久攻不下,秦昭襄王再次想让白起担任元帅,白起称病不去,并且失声嘲讽秦昭襄王不听自己之言,让秦的子弟兵白白牺牲。秦王大怒,罢掉白起武安君的称号,让其作为一名士兵参加支援秦军之战,不久在杜邮处,范雎一句”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了掉战神的一生。秦国君臣之间的间隙和斗争,恰巧给予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万众一心的赵国和分崩离析的君臣关系的秦国,相比之下孰胜孰败,不言而喻,而且还是象征着秦国军神的白起的死去,大将王龁因愤怒范雎的恶行,排斥范雎派来粮草支援的郑安平,全程无知的郑安平五万秦兵皆投降,粮草缺失,秦兵必败之势。

万众一心,哀兵必胜。老弱病残,妻妾子孙皆为赵兵。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乘胜追击,却被范雎劝说秦昭襄王停止进攻,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失败后的赵国采取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再加上魏国使者派来合众之机,达成了齐赵魏三国同盟,共同御秦,同时结交楚国,示好韩国,燕国,从而延缓秦国的进军之路,震慑秦国,然后积极发展内务,做好抵御秦军的准备。

不久秦军出军,直逼邯郸。善于防守的大将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赵国上下万众一心,一旦城池没了,赵国就没了,加上赵胜的行为深刻感动所有的人民,强烈的生存意识。何况正如白起所说的四十五万赵国冤魂的大仇未报,这里不妨有什么人的父亲,丈夫,爷爷,儿子,孙子,夺子之仇这样的血海深仇,怎么能不激愤整个赵国上下。李谈率领赵国3000敢死队进击秦军,击退秦军30里,李谈战死,群情激愤。一再胜利的秦军,一年无数次的进攻都被抵挡在了邯郸门下,再也不能进军半步。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窃符救赵。合纵成功,击退秦军。

这样苦苦支撑也不是办法,面对秦军的十万增援,赵国渐渐有些力不从心,粮食供应,兵力损耗都告诉赵国一个事实需要外援。而这个外援就是当时的魏国和楚国。楚国幅员辽阔,兵甲百万,进可争雄中原,退可固守南方。这样的强势与秦军相差无几。所以平原君赵胜召集门客二十人进楚地求援,这里就有名不经传的毛遂,在赵胜门客下三年不得重用,不予重视。在这个国家危机关头毛遂自荐。赵胜对于其他人都很了解,唯一对于毛遂不知道,所以没有对毛遂安排任务和工作,但是毛遂认为自己一直从未进入赵胜的眼里,不得重用,所以才未脱颖而出。赵胜半信半疑的带着毛遂一行奔赴了去往楚国的路。

到楚国搬救兵工作甚是难做,赵胜不断的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表明抗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出日落一天之久,不得回应。一筹莫展之际,新人毛遂拔剑自顾,向楚王直言,拥有霸王之姿的楚国被白起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百年之内,楚国先人多次遭到侮辱和谩骂,一个大国怎么能容忍和自己差不多的秦国在自己面前撒野,而不羞愧,不反抗,就是丢掉楚人的血性,这本是楚王必须做的事情,现在我们给予你机会,还不答应,这不是错失良机。反客为主的毛遂,一番慷慨激昂打动了楚考烈王。十万楚兵皆出。赵胜欣喜直言:”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言九鼎,说成而成。

然而本该提早出兵的魏国却停止了脚步,秦昭襄王一封书信阻止了魏国的脚步。可是赵国不能没有魏国的支援。于是赵胜的妻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再次书信而至问其缘由。信陵君处于两难境地,自己的姐姐和君王该怎么办?亲情和国家哪个重要?一番犹豫之下,门客侯赢给信陵君出了一个主意,只要有兵符一切都解决了。信陵君魏无忌得到了自己曾施恩于的赵王宠妃如姬的帮助,顺利拿到一半兵符,然后朱亥又打死了拥有另一半兵符的魏国大将晋鄙。信陵君合二为一,率领魏军支援赵国。三家合围,直逼秦军。击退秦军,后来的韩国紧跟上联军队伍,对于秦军造成重创,三十万秦军子弟兵命丧他乡。秦军一下子萎缩了。六国一统之路无限拉长。

再看邯郸之战和秦之一统。

秦败笔在于对于形势的错估,可能是以往秦军不断进攻从未失败的气势,还是由于秦昭襄王的急于求成还是范雎的蛊惑,导致的君臣分离,战神赐死,凉了无数将士的心。而且在无数次强攻不下,仍然坚持进攻,在得知魏楚联军的到来,不后撤的自大皆诠释着这场战争的失败必然性。关东诸侯合纵之势的成功同样给予秦国一门三十万生命的教训,对于后期的分裂,分化独自进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提高了准备性和可行性,也是因为这场战争,赵国衰弱,秦国也无法继续一统六国之路,直至五十年后的嬴政的出现,秦国的黑色条纹才成为诸国的噩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