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郭松龄没有反奉,还会出现“九一八”吗?

"

时间回到100年前。

郭松龄带着护法运动的失败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奉天,同年2月,张作霖因重建陆军讲武堂,一纸调令将郭松龄调任为战术教官,接着结识了第一期炮兵科学员—张学良,自此人生机遇迎来重大的转机。

再一起相处久了,张对郭的严于律己,革命经历以及深厚的军事造诣十分佩服。张毕业后担任卫队旅旅长,便像其父推荐郭为卫队旅参谋长,从此跟随张学良驶向了仕途的快车道,一路升迁,如影随行。

1920年7月,东北王插手调停直皖战争,郭任先锋司令,在小站以一团兵力击溃皖军两个旅。

同年10月,郭随张到黑吉等地剿匪,亲自制定作战计划,身先士卒,迅速平定匪患。郭不辱张的信任,张自然更信服郭的军事才能。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全线溃败,唯有郭的三旅,八旅在山海关一带与直军数倍追兵抗衡,使张作霖安然退回奉天,郭借此一战成名!自此张彻底放手整军和作战事务,郭凡事都请示张才做决定,一时“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1924年秋,在二次奉直大战中,张郭的第三军作为侧翼增援九门口,激战石门寨,出击秦皇岛,所向披靡,名声大振。郭暗自思忖,凭借此次无双战功,怎么也得混个省长督军吧。然事与愿违,以“士官”派为首的杨宇霆仗着老帅的宠信,改变了张作霖原先预定的郭去安徽的计划,把姜登选挤到安徽,自己去了江苏。不久,浙江督军孙传芳攻打江苏,杨宇霆不战而逃,回到奉天依旧当起了陆军总参谋长。

自己有功无赏,而一直与自己不对付的杨竟然毫发无损,转危为安,这让他心胸狭小,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从杀害同门同僚姜登选这点可以窥见一二),而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二人分别倚仗着老帅和少帅的宠信,成水火不容之势。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1925年,郭联合冯玉祥,李景林反奉,发出讨伐张作霖和杨宇霆的通电,提出张作霖下野,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最终因才大志疏,军心不齐,盟友不力,日本出兵等原因兵败巨流河,最终败在了针对部署和攻心战术的学生手下,之后潜逃被俘。杨宇霆担心张学良设法营救,为避免夜长梦多,提前枪杀郭,其妻随之而去。张作霖不解其恨,命将二人尸体于小河沿暴尸三日,方可收葬。一位理想主义的践行者落的个如此下场,怎不叫人扼腕叹息。

他是英勇的,他看到了旧式军队的落后,看清了同僚沆瀣一气,勾结抱团的狼狈,更看透了军阀之间不惜劳民伤财,不顾士兵死伤而争抢地盘的本质。在通电反奉后,严词拒绝日军干预战事,导致后来的腹背受敌;同时他也是自私的,他为了达到目的,把自己的私念强加到无辜的士兵头上,迫使同乡倒戈,手足相残。

不免感叹,郭松龄的确是带兵治军,攻城掠地难得的将才,而杨宇霆心思机敏,诡辩多谋,善于斡旋东北复杂的外交局势。如果张氏父子对他们的秉性了如指掌,能够知人善任,有的放矢,牢牢控制住对他们的权利,那该是什么样。再者,如果二张能接言纳谏,“精兵强卒/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辱”,再加上王永江精打细算,苦心经营起来的日渐丰盈的财政,试问,关东军还会等闲视之吗?还会发生“九一八”事变吗?还能加快对东北乃至全国的攻势吗?一系列的历史都会改写……可事实没有假设,它们最终定格在烟波浩淼的历史书卷中,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无奈的伤痛。

故事的最后,我们说点温情的。在师范学校执教的韩淑秀经人介绍,认识了刚回奉天的郭松龄,即刻被对方超拔的军人气质吸引,二人相见恨晚。早年,郭松龄参与革命,逮捕后被押往刑场,紧要关头,韩淑秀冒死挺身而出,最终把郭从鬼门关拉了回来,郭感激不尽,遂结为生死与共的夫妻。反奉兵败被枪决之前,韩淑秀从容不迫,说:“夫为国死,吾为夫死,吾夫妇无憾矣”。我想,有妻如此,夫复何求,郭鬼子这辈子也算值了。

码字不易,感谢支持!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