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半数在浙江,他们身上有着我们现代人最缺少的品质

"

打开20世纪中国文化史,会发现浙籍文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几乎每个重要的文化领域,都会有原籍浙江的一位甚至数位大师级人物。也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20世纪的中国文化才焕发出耀眼的光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个性各异的大师,又是如何借助对文学与学术研究的关注,来摆脱日常生活的无聊、单调乃至乏味,并最终将这些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文学创作呢?

在我们的阅读记忆里,章太炎、黄侃、鲁迅、周作人等等大名鼎鼎的前辈同行,没有那么多的历史包装,都是一些真性情、很寂寞的知识分子。

周树人成全了鲁迅,1912年,时任民国教育司内务部第一科科长的周树人,每周平均写十几封信给弟弟周作人,比他后来写给恋人许广平的信还多。鲁迅为什么没成为医生?并不全是因为他想“医人的灵魂”,通过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发现直接原因还是“鲁迅不是学医的料”,医科成绩只能过及格线。好玩的是,成为“斗士鲁迅”后,周树人一生病就去看医生,只看西医,还只选择日本医生。

他对爱的事物,从来是全身心地爱。例如美食,鲁迅在文章中写遍了沪上、京城的佳肴。也爱带上全家乃至弟弟家人,去上海的影院看电影,这是在当时极为奢侈的消费,鲁迅一年能看50多部电影。但同时,鲁迅也是个不懂得爱的人。鲁迅对自然风光很不敏感,在杭州游玩时,竟然在批评保俶塔和雷峰塔的造型时,将两者弄混淆了。

他跟许广平的爱情广为人知,可是这辈子他俩都没领证。家里还有一位他不爱的原配,这只是外因。内因,却是周树人式的自私、懦弱、古怪。据史料记载:鲁迅与许广平的蜜月,鲁迅选了杭州。他让一位本地学生帮忙在宾馆开房,却要三人房,白天放学生自行安排,晚上却让学生睡在他与许广平中间的床上。我以为鲁迅是这么想的,既要证明自己自由恋爱的勇敢,又要证明自己保守、克己。”

民国文人半数在浙江,我们了解鲁迅的另一面有什么意义吗?了解了鲁迅就了解了民国那些风起云涌的知识分子,今天的中国文化现状、教育现状之所有问题,你心里都会有个答案。浙籍文人支起过半边天。章太炎,浙江余杭籍;钱玄同,浙江湖州籍;蔡元培,浙江绍兴籍;鲁迅、周作人,浙江绍兴籍;许寿裳,浙江绍兴籍……

事实上,民国时浙籍文人“统治北大”,是一条脉络清晰的师承造就的。黄侃、吴承仕、朱希祖、钱玄同、许寿裳、鲁迅、周作人等等名流,都出自一位大师之门,他就是“二十世纪末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章太炎。而这位大贤,又有一条耀眼的师承线。他的师傅是俞曲园,俞的师傅是曾国藩。

中国人讲派系、人脉,非现代之事,自古以来皆是如此。这个人情世故利弊各有,然而对于文化一脉是有极大的积极作用的,名师出高徒,这个名师和高徒的定义,今天的课堂里算是找不到了。什么是门生,磕了头,践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尊师之道的,才算门生。

在极其亲密、尊敬的关系下,最精华最纯正的知识才能代代相传。今天的教育环境下,多数老师为了应试而教,学生也为应试而学,下课关系散,毕业关系断。虽然有些人很无情,但是当你内心自省的时候,认识到自身的一些错误,对不好的人与事点头哈腰时,不妨鄙视你自己,鄙视自己,就会有所改变。

在民国文人身上,有着我们现代人最缺少的品质,即对学识的纯粹的渴求与教授。但这种缺失在浙江历代文人的神蕴中得到了救赎,也在代代传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浙江人民和浙江精神,我们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