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姬得刘邦宠爱,凭的绝不止于美貌,可是她真的是吕后的对手么?

"

人彘之酷,世以为冤,何由哉?

万千粉黛,独承其宠,何故焉?

世间之事,既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便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史记.吕太后本纪》

短短数十字,太史公便道出了戚姬一生悲剧的根源——“爱幸”和“如意类我”,因为受宠,戚姬深受吕后之妒,因为“如意类我”的易立太子风波,吕后对戚姬的妒便完全转变为了恨,最终演变为了几千年来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人彘之酷。


然而,戚姬身为一个乱世之中的弱女子,又如何能抓住大汉开国君主刘邦十年的心的呢?如果说因一见钟情而“爱幸”的话,那十几年后的常伴刘邦左右的为何仍旧是戚姬呢?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来聊一聊风花雪月的故事。

定陶人戚姬如何让汉王刘邦一见钟情?

《史记.高祖本纪》中对刘邦有一个最醒目的评价,“好酒及色”,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对刘邦的评价则更是明显,“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足以见得,刘邦本性便是个好色的胚子,这一路战争打下来,得到的美姬也着实是不少。

不过,在史书中有记载的却是寥寥无几,除了吕后和戚姬之外,只有外妇曹氏、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几人而已。

这几个人里,曹氏是刘邦当年在乡下的相好,而薄姬、管夫人、赵子儿则曾经是魏王豹的小妾,赵姬是刘邦的女婿张敖所赠,石美人则是万石君石奋的姐姐。层次上来说确实都稍微弱了一些。即便是万石君的姐姐跟刘邦之时,万石君还不过是刘邦手下的一个小吏而已。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於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与这些人比起来,戚姬确实清新脱俗得太多了。

戚姬说起来算是周朝王室的后裔,单就她这个戚姓就大有来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于卫国,成为第一代卫国国君,而后来康叔的后裔孙林父又被封到了戚邑,成为了戚姓的始祖,至今在河南濮阳还有戚城的遗址,而戚姬便是这一支传下来的戚姓子孙。戚姬的父亲名叫戚鳃,曾经做过秦朝将领,可以说到戚鳃,家族依然没有没落。而戚姬在贵族家庭中长大,其身上所具有的贵族气质也是刘邦的其他妃子身上少有的。

可以想象一下,当初刘邦第一眼见到戚姬的时候,是何等的惊艳?

一个秦国朝廷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奋斗一辈子都不可能染指的女子,甚至在刘邦的想象之中,都没有如此清新脱俗的女子。他也许曾经见到过秦皇的车马,远远望远宫中的女子,但与此时近距离的接触又岂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当年第一次见到吕雉的时候,刘邦曾经有过第一次恋爱感觉的话,那么此时此刻的刘邦才找到了做上层人士的感觉。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如今的暴发户或者名利双收之后的普通人,他们更愿意娶一个什么样的女人,自然也就不难理解刘邦当时的感觉了。


刘邦长期的爱,始终离不开戚姬的努力

如果说,刘邦最初见到戚姬的时候,更喜欢的是戚姬之美、戚姬之艳、戚姬的气质,那么能保持十几年的宠爱,可就不仅限于此了。

商山四皓来辅助太子,刘邦一见,便叫戚夫人说,易立太子之事已经不可能了,随即对戚夫人说道:“为我跳一支楚舞,我为你唱一支楚歌吧。”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上曰:“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史记.留侯世家》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一个非常喜欢唱歌的人,他最有名的还是他的那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刘邦所唱的歌曲,虽然如今我们看起来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在当年来说,并不能算是上流社会流行的歌曲,而戚夫人原本所接受的教育却更可能是那些“阳春白雪”类的音乐,与刘邦所唱相去甚远。但是如这般“刘邦唱楚歌,戚姬跳楚舞”的场景,却曾经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多次出现,可见,其中少不了戚姬背后的努力。


戚姬的家在定陶,为齐地;老家在戚邑,则属于卫地。距离楚国距离都还是比较远的,但是为了迎合刘邦的喜爱,戚姬却可以唱得优美的楚歌、跳着精致的楚舞。可见,争宠这个事儿,也是要迎合帝王的喜好的。再反观吕后,当年跟刘邦的时候,丈夫不在家,她还要带着一双儿女下地干活,其中的苦楚,又有几人知?

但是,对于刘邦来说,在戚姬这里,可以跟戚姬载歌载舞,不亦乐乎;可到了吕后那里,今天杀了韩信,明天做了彭越,都是政治大课题。所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刘邦已经把吕后当作是政治伙伴,而戚姬才更像是那个终生的伴侣。只有在戚姬这里,刘邦才能把战争中那纷繁的烦恼暂且抛诸脑后,得到片刻的欢娱,不是他真的想躲避,只是他也需要放松罢了。


刘如意,到底类不类刘邦?

刘邦总说吕后的儿子刘盈不像他,而戚姬的儿子刘如意像他,连名字都要起得如此“如意”。可问题是,刘如意真的像刘邦么?其实并不尽然。


刘邦这里说的像不像他,自然不单单指的长相,大汉天子也不可能当众承认自己被戴了绿帽子,然后天天把“类”、“不类”挂在嘴边。他所指的自然是性格、脾气、秉性。刘盈出生于公元前210年,而过了没多久,刘邦就已经落草芒砀山了。公元前209年,刘邦又踏上了起兵反秦的道路,直到刘邦再把儿子接回来做太子,已经是四年之后的事情了。可以说刘盈的童年是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度过的,而且还经历了颠沛流离、无父无母、甚至被亲生父亲几次踢下车的场景,而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不但父亲在外打仗很少在他身边,连母亲也被扣押在了楚营,无法相见。刘盈虽然名为太子,但并不妨碍其所经历的这些悲惨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刘盈的性格之中缺少足够的自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反观刘如意,虽然一样出生于兵荒马乱之间,但是却可以过着相对比较安稳的日子。戚姬跟随刘邦是在刘邦做汉王的时候,这时战争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是刘邦的经济条件已经远胜于以往。刘如意不但可以享受安稳的生活,也可以得到更多的父爱、母爱,其表现出来的状态,自然不是刘盈可以比拟的。

再加上,刘邦晚年,想更换太子之时,刘盈已经十几岁,受教育多年,其思想的变化跟刘邦打了这么多年江山所形成的理念必然是有冲突的。而刘如意还是一个不过六七岁的孩童,其可爱程度也要远远超刘盈。刘邦对刘如意和刘盈的感情差距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所以,实际上并不是刘如意“类不类”刘邦的问题,而仅仅是刘邦的个人喜好问题,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他理应是更喜爱少子刘如意的。

戚姬争位仅仅是为了避难?

人们总是习惯于将结果强加于事实本身。比如戚姬最终的人彘结局,会有更多的人将残忍的恶名加诸在吕后的身上,但是却忽略了戚姬争位的初衷。戚姬争位真的仅仅是为了躲避吕后事后的报复么?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诚然,刘邦确实十分宠爱戚姬,以至于恨不得时时刻刻都想把她带在身边。可是,为了劝说刘邦易立太子,戚姬已经可以做到白天、晚上哭着求刘邦的程度了。难道说只有刘如意做继承人才能避免戚姬的悲剧后果?如果,她真的成功了,子少母壮,她又会如何对待刘邦的其他女人和儿子?


很显然,戚姬能够来到刘邦身边不会是戚姬的本意,其背后自然也不乏机会主义者在寻求利益。虽然并不强大,但谁又保证这一掇政治势力又不会如吕氏一样把持朝政十数年、甚至更久呢?毕竟刘邦统治末期,戚鳃已经成为了卫尉,即后宫的南军守卫领导人,“军权在手,天下我有”。

表面上看起来,汉中宫廷之中是两个女人(戚姬、吕后)的战争,而实际上更是两股政治势力的角力。如果单纯是刘盈与刘如意之间的PK,抑或是吕雉与戚姬之间的战斗,其结果恐怕早已见分晓了,戚姬和刘如意的胜出毫无悬念。吕雉所代表的丰沛势力,才是刘邦真正犹豫再三的原因,最终的结果,也是刘邦不愿拿自己的江山为爱情做赌注,不想做那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君主罢了。

水言水语

戚姬一开始就选错了对手。

她虽然可以靠着美貌、气质、贵族血统以及能歌善舞的表现征服刘邦,但是却改变不了刘邦一个普通亭长的身份。刘邦一路走来,所获支持最大的、一直不离不弃的正是沛县一起走出来摸爬滚打的兄弟们,而他们所支持的也只能是“更接地气”、更能为他们带来利益的吕雉,而不会是“高不可攀”且要分走他们“蛋糕”的戚姬。

欣赏和信任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等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最终要做决定的时候,刘邦也只能从根基出发,随意变动,葬送的只能是他刘家的大汉江山。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