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统帅曾国藩和淮军统帅李鸿章的师徒之路 | 献给教师节

"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属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两个人都是以平定内乱的军功起家,一个创立了湘军,一个创立了淮军,都是汉族官僚在清朝的代表,在政治格局上都主张开眼看世界,两个人达到了在异族统治下汉族官僚所能达到的巅峰。

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人,算是师徒的关系。李鸿章年轻时,曾在曾国藩门下读书。李鸿章对曾国藩这位老师,是非常尊敬的。根据曾国藩孙女婿吴永的回忆,李鸿章晚年时,与他提起曾公,启口必称\"我老师\",满脸都是崇敬佩服之情。而且,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非常之高,直言:

\"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而这对出色的师徒是如何结缘,他们这师徒之路上又发生了些什么有意思的事呢,且待我一一道来。

1、靠着父亲的举荐和关系,李鸿章拜师曾国藩

曾国藩的年龄比李鸿章大十二岁,和李鸿章的父亲是\"同年\",即同一批进士。

李鸿章的父亲叫李文安。李文安是李殿华的第四个儿子,这个人可能不怎么出名,不过当时科举考试的其他人却是很出名,他曾经和曾国藩两个人一起成为进士,并且和林则徐的儿子同年在刑部做官。后来还相继做过四川主事,员外郎,御史等职位。

而李文安做官十分忠厚正直,在管理牢狱的时候,严令禁止狱卒虐待囚犯。而且当时规定,每个囚犯每顿饭都是一勺的量,而每次只要李文安给发饭,一定都是给上满满的一勺,而且都要尝尝米饭是不是完全熟透了。

但李文安因为性格原因,在做官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他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他早早看中了曾国藩的特别之处,所以直接把自己的儿子李鸿章、李瀚章都送到了曾国藩那里,让曾国藩收他们为徒。

就这样,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师徒之路就此展开了。

2、拜师曾国藩幕下,狂傲李鸿章在一点一滴中领会恩师教诲

曾国潘在管理湘军时,立下了规矩:每天天不亮就要结束早饭,然后将士一起出操训练,白天时间里,将士们要在军营中加强锻炼。而曾国藩本人也没有闲着,陪着士兵同进同出,同吃同睡。而李鸿章的懒,在湘军里面是出了名的。他初入湘军大营时,就背道而驰,不但不早起,还大睡懒觉。每天早上士兵们都来敲门叫早,可是,李鸿章却丝毫不为所动。足足有三天,都是如此。

营中老大曾国潘,视察和训练军队时,免不了把这一切悉数尽收眼底。连续三天的人工叫醒服务,把李鸿章惹烦了,他干脆声称自己生病了,不去吃早饭。军中的同僚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前来探访,并告诉他:曾国潘此时此刻正在等人聚齐。一听这个消息,李鸿章慌了神,立即起身离开暖窝,一溜烟的功夫就赶到了食堂。

曾国藩两眼朝李鸿章瞟了一下,然后神情严肃,一言不发地开始吃饭。空气刹那间安静下来,幕僚们谁都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吃着饭。饭后,曾国藩一本正经地端坐着,用严厉的命令式的语气告诫李鸿章:寄人篱下,就得守规矩。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

说完,曾国藩起身,头也不回,扬长而去。剩下李鸿章愣在那里,满满的羞愧感涌上心头。从那以后,他便一改前耻,纠正了\"懒\"这一陋习,每天早上早早起床。正所谓,好习惯影响一生。李鸿章即使步入晚年后,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

曾国藩以一\"诚\"字为李鸿章开悟,是因为他知道李鸿章性格傲慢。他对年轻时的李鸿章的点评是:\"志大才高\"。一方面,固然有肯定李鸿章才华的意思在里面,但另一方面,也是暗示李鸿章有些自大。

李鸿章才思敏捷,对时局往往有独到的看法,但毕竟年轻,凡是往往不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遇事勇于表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很多人。曾国藩当时给了李鸿章这样一个评价,志大才高。为了磨一磨李鸿章的锐气,曾国藩用自己得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李鸿章,李鸿章自称:

\"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不过,李鸿章在年轻时,对曾国藩就没那么客气了。初入湘军之时,李鸿章还曾因军事意见不同,当面顶撞过曾国藩。

在徽州战役中,守城的李元度不听曾国藩号令,私自出城与太平军接战,结果战败导致徽州失陷。曾国藩主张参劾李元度,而李鸿章认为李元度和曾国藩共过患难,不愿参劾他。李鸿章说,若一定要参劾李元度,门生就此告辞,不再留在军中。曾国藩回答,要走就走,听君之便。

就因为这件事情,李鸿章第一次离开了湘军大营,前往投靠在江西的兄长李翰章。年轻的李鸿章受此挫折,想到的不是在军中应听从大帅号令,而是固执己见,觉得曾国藩这事做得不对。在路过湖北时,李鸿章经过巡抚胡林翼的官署。胡林翼劝李鸿章回湘军,李鸿章回答说:\"吾始以公为豪杰之士,不待人而兴者,今乃知其非也。\"言下之意,我一开始以为曾国藩是个英雄,但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鸿章离开湘军后,闲居了一年,无所事事。曾国藩攻克安庆后,李鸿章写信去道贺,曾国藩复信把李鸿章请了回来,礼遇有加。由此,可见曾国藩之宽宏大量。

3、 师父曾国藩惜才爱才,助力徒弟李鸿章建立淮军

1861年,出走的李鸿章重回湘军不久,刚好赶上太平天国军猛攻的上海,曾国藩在无人可派的情况下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

李鸿章当年麾下淮军的盛况

李鸿章的淮军采用的是曾国藩湘军的制度,加上当地父老乡亲的支持。很快地淮军便成型了。当李鸿章的淮军到达曾国藩的驻地时,曾国藩考虑到淮军力量单薄,将自己的湘军抽调了几个营给李鸿章。

李鸿章由于才能高超,打仗往往有自己独立的眼光,很快就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击溃了来犯的太平天国军。由于湘淮两军的英勇战斗再加上天平天国内部的分裂,很快的清政府就准备进攻太平天国的首都。

此刻的师徒二人关系走势良好,甚至出现了李鸿章让功劳给曾国藩,故意迟到让曾国藩先攻进了天京。而曾国藩也继续对李鸿章委以重任,还全力举荐他当上了江苏巡抚。

4、李鸿章自恃军事才能讥讽湘军,曾国藩奏一言以训之

客官来说,在军事才能上,李鸿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捻军起义时,这个特点展现得就更加明显。

太平天国覆灭后,清廷认为南方战事基本平定,故调曾国藩北上剿捻。因为捻军擅长游击,和太平军的战法不同,湘军一时不适应,一开始打了好几场败仗,历时1年半,未见成效。最终清廷改派了李鸿章剿灭了捻军起义。

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当时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在两江一带当上了老大,在背后多次讥刺湘军打仗不行。曾国藩忍无可忍,终于在给朝廷的上疏中,除了陈述战报之外,还加了这么一句话:

\"臣不敢以一战之功,遂自忘其丑陋。\"

可见曾国藩修养极好,虽然对李鸿章不满,但没有明示,而是暗指,希望李鸿章不要立了点小功劳就得意忘形。李鸿章拿来曾国藩奏折抄本一看,悚然汗下,自惭形秽,从此再也不敢背后讽刺曾国藩了。

5、 李鸿章羽翼渐丰,师徒二人仕途渐远,但恩师之情,不忘于心

随着李鸿章的羽翼渐丰,开始与师父李鸿章在政治上走了不同的道路。

攻克天京后,曾国藩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下令解散了他的湘军,可李鸿章非但没有,还引进西方武器武装自己的淮军,准备对付西方人。从后世的角度看,无疑是李鸿章的做法更好。

日后在朝堂上,李鸿章的野心终于展露了出来,两个人两个派系之间争斗不断两个人从师生关系转变成了庙堂上尔虞我诈的政敌关系。

最后随着曾国藩的逝世两人这对欢喜冤家终于分离开来,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还把持了三十年的朝政。曾国藩死后谥文正,为清代第一谥号,李鸿章死后谥文忠,为清代第二谥号。

下面分享李鸿章为曾国藩所提的挽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