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

三藩之乱,是清朝前期最大的一场叛乱,也是最危险的一次叛乱,险些动摇满清统治的根本。

公元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了叛乱。随后,耿精忠和尚可喜也先后叛乱,这次叛乱被称为三藩之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吴三桂的军队占领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地,直接威胁了康熙皇帝的统治。那么,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为何有这么大的能力呢?

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之后,便充当了清朝马前卒的角色。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吴三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南地区的形势还很不稳定,南明政权的残余势力一直蠢蠢欲动。因此,清朝把吴三桂留在了云南,利用吴三桂对于南明残余势力。至于耿精忠和尚可喜则分布在广东和福建,他们是为了对付郑氏集团。当时,吴三桂手下有6万多军队。清朝以国库紧张为理由,要求吴三桂大幅度裁军。最终,吴三桂的军队编制只剩下了24000人。请注意,这是朝廷要求的数字,朝廷只下拨这些军队的费用。其实,吴三桂仅仅裁撤了2万多军队,剩下大约4万军队都是精锐力量。

由于朝廷只提供24000人的军费,其余1万多人的费用,吴三桂需要依靠云贵等地的财政养活。为了防止清朝最高层过河拆桥,吴三桂并没有彻底剿灭南明残余势力,而是留下了一部分。这样一来,清朝就不得不依靠吴三桂处理西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在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位的最初期,朝廷把西南地区的选官权力交给了吴三桂,这就是著名的西选官制度。吴三桂有权力任命云南、贵州两个省的各级官员,除此之外,吴三桂的很多旧部在四川、陕西、广西等地为官。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的说法。虽然在名义上,吴三桂只有4万军队,但对各地区的控制力很惊人。

年幼的康熙皇帝逐步长大以后,开始对三藩动手。

其实,双方都没有底气。三藩认为朝廷必须依靠自己,不会立刻撤藩。康熙皇帝则认为,三藩不敢造反,更何况吴三桂的儿子还在朝廷的手里。其实,在朝廷传出准备策反的消息以后,吴三桂已经开始秘密聚拢旧部了。在康熙皇帝下达撤藩之前,吴三桂的军队总数已经达到了七八万左右。

康熙12年,三藩之一的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这本来是以退为进的办法。可是没有想到,康熙皇帝直接同意了尚可喜的请求,而且同时撤销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不得不说,此时才20岁的康熙皇帝失算了。原本以为三藩不敢反,可是三藩最后真的发动了叛乱。

以往有关著述大多认为三藩兵力总数约有10万,还有的认为只吴三桂就拥有7万人。实际上这些数字并不精确。

史载,耿、尚二藩各有按旗兵编制的十五佐领(300人),绿营兵6000余人。吴藩有按旗兵编制的五十三佐领,绿营兵有“四镇十营”。按:三藩藩属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吴藩的“十营”,每营有兵1200人,共12000人;“四镇”,每镇有步战兵、守兵2400人。共9600人。

三藩总的兵额应是50200人(32200+9000+9000)。如果再加上参加三藩之乱的孙延龄部3000人,也不会超过55000人。

三藩还有众多的丁口。如果按五丁出一甲计算,吴藩有53000人,尚、耿二藩和孙延龄部各有15000人。总数约10万人。丁口和兵额合在一起,三藩部属总在十五六万人以上。

必须指出,以上仅是按清朝定制计算的。实际上,三藩额外编制的兵马数目一定不少。

虽然三藩的固定兵额只及清朝总兵力的八分之一,但是在三藩变乱后,加上响应者的兵力,总数大大超过清廷用于平乱的兵力。这就成为战争初期三藩军队来势汹汹、清军战略保守如只在荆州——岳州一带防御吴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认为吴三桂既然拥有这么多的军队,就应该一口气打过长江去。其实,吴三桂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野心。吴三桂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在清朝撤藩之后,吴三桂才发动了叛乱。

吴三桂虽然拥有30多万军队,但这些军队分属于不同的派系,军队的成分也非常复杂。吴三桂根本不可能大举北伐,至于清朝的康熙皇帝则看透了这一点。

一方面调集各路军队镇压,另一方面对吴三桂的部下进行分化瓦解。经过2年多的战争之后,清朝方面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吴三桂的叛乱总计持续了8年,在叛乱期间,吴三桂还当了一把皇帝瘾。

在镇压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清朝的八旗军出现了战斗力下降的问题,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开始抬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八旗子弟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力,只能依靠绿营兵作战。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