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捣衣诗的兴衰与古代兵制演变的内在关系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的这首《子夜吴歌》描写了唐代一个普遍的现象——捣衣。何为捣衣,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以“捣衣”为题的诗歌兴始于魏,兴盛于唐明两朝,中间的宋元两朝出现了一个断层。这是一个有趣却又很容易被人忽视的现象。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阅读本文,你将会发现捣衣诗的兴衰正是兵制的演变造成的。

何为捣衣

关于“捣衣”,因为古籍并无明确记载,所以后世解释的版本比较杂糅。盖国梁注评的《唐诗三百首》中解释为:“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宋绪连在《三李诗鉴赏辞典》中解释为:“捣衣,是古人缝作、加工衣服的一个步骤,或将织好的布帛放在砧上,用杵捶击,使之软熟,以备裁缝成衣;或将已成的衣服重新捶捣,使之整洁。”“关于捣衣,盖国梁和宋绪连二人的解释最具代表性。而从此二人的解释来看,揭开“捣衣”之谜的关键可能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妇人捣衣

一、捣衣是不是洗衣?

如果捣衣是指洗衣,那么应该出现水的影子。但纵观各代的捣衣诗,都没有出现过“水”的意象。捣衣的道具只有两件:砧和杵。如“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衰”,“寒机裂霜素,繁杵叩清砧”。砧、杵为何物,现在已无从考证,所以就有人想当然的把杵看作为现在洗衣用的木棒,又想当然的将捣衣视为洗衣,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从字面意思来看,现在用木棒洗衣的动作应该是“捶”,而非“捣”。

所以捣衣并非洗衣。

二、捣衣的对象是衣料还是成衣?

李白的《子夜吴歌》还有一首《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从它与《秋歌》的内在相继关系来说,捣衣是制袍以前的一个步骤,这与《三李诗鉴赏辞典》中的说法也相符合。另外,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了一首《捣衣》,其中有“盖言捣素裁衣针封寄远也”一句。先“捣素”后“裁衣”再“针封”,由此可以看出,捣衣的对象应该是布料。

三、捣衣的目的是什么

捣衣的目的是使之耐磨。前面提到的《捣衣》还有一句“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也就是说,未经捣制的布料是生的,容易破裂,捣制以后称为熟,上面有纹理,比较耐磨。这种说法与《天工开物》的意思也相符合。

捣衣杵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来看,“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对布料进行加工使之耐磨的一个工序。

唐代的府兵制与明代的卫所制

府兵制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成年男子平时在家务农,遇上战事就必须应征入伍,相当于义务兵制。府兵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

《文献通考》记载:“周太祖辅西魏时,用苏卓言,始仿周典置六军,籍六典之民。择魁健材力之士,以之为首。尽鹢租调,而刺史以农隙教之,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主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这便是府兵制的由来。

府兵制发展至唐代已经很完善了。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士兵们自备武器粮草服装,如《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入伍前的木兰自己准备了武器装备。

“当唐盛时天下户口八百余万,而府兵四十万,皆自食其力,不赋于民。”府兵制在唐代盛极一时,士兵们自给自足,极大地减轻了唐廷的财政负担。但民力终究有限,一两次战事可能还能承担得起,然而唐中后期连绵不绝的战事最后还是让百姓不堪重负,最后府兵制难免逐步走向衰亡。

明代卫所制同样也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兵制,与府兵制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卫所制采用军籍制,军籍制既是终身制,也是世袭制。明朝的军户不仅自己要终生戍守边关,而且后辈同样有此义务。当然明朝军户的经济负担可能要比唐朝军户轻,但兵服还是要自己准备。

府兵制下的唐代百姓

捣衣诗与兵制

捣衣诗描写的是闺妇为将要出征的丈夫准备寒衣这样一种情景,而这正与府兵制和卫所制下士兵自给自足的特点相吻合,这也解释了为何唐明两朝捣衣诗的创作最为兴盛。

现存最早的捣衣诗是魏朝《夜听捣衣》,而府兵制最早也起源于魏。南北朝时期府兵制尚未成熟,捣衣诗出现得比较少,仍属于萌芽时期。到唐代府兵制迎来大发展时期,于是捣衣诗也跟着多了起来,而捣衣也逐渐成为唐代百姓生活的一道风景。同时,府兵制下士兵的常年外出征战,深闺怨妇的牵挂哀愁,也撩动了诗人们的心弦,例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有诗作涉及捣衣。

天宝以后,随着府兵制的消亡,捣衣诗也一度沉寂。直到明代卫所制创立,捣衣诗才又开始再度兴起。明代卫所制下的士兵每年都有几个月可以回家休假,名义上就是回家取衣服。《明史》记载:“凡河南、山东、山西、大宁及中部将领,凡军还取衣装者,以三月毕务,七月至京。”于是在每年七八月士兵假期即将结束前,捣衣的声音就将此起彼伏地响起。“月树朦胧衣色微,清砧不断晓鸦啼。十年少妇闺中力,谁寄辽阳万里衣。”捣衣寄边成为明代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捣衣诗也再次受到明代诗人们的青睐。明以后,卫所制被废,捣衣诗随之消亡。

总结

综上所述,捣衣诗的出现、发展与衰亡都离不开兵制的影响,其中又以府兵制与卫所制对其影响甚大,正是这两种相似兵制本身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捣衣诗的产生与兴盛,这也是唐明两代捣衣诗蓬勃发展的原因。

参考史料:《全唐诗》

《三李诗鉴赏辞典》

张廷玉《明史》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