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双碳”的国策呼唤“双碳”的艺术

有人说:人类这种碳基生物,当下最热衷研究的课题却是怎么脱碳。罗怡在“双碳”的艺术中也提到了碳封存或碳抵消的功能对生态艺术的要求。两者皆在探讨如何摆脱对碳基能源的依赖。而相比语言中对“双碳”的抽象描述,艺术的“双碳”则更具体,它需要在观念和思想上达到视觉化、感受化和体验化。

作者:罗怡  策展人、美术馆顾问

“双碳”—— 碳达峰、碳中和有多火呢?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工作到百姓日常,生态环境建设系统化、节能减排走到生产生活中心,“双碳”成为关键词。

国家层面,“双碳”之“火”路径清晰。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到党的十九大写入基本国策,强调以全球生态安全作为大局观。这是一个阶段。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第二阶段。

2017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响彻全球;2020年第75届联大讲话中正式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领导人峰会上进一步指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重点领域、实施方案、保障措施、政策体系。最近一次,是2022年新年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对“双碳”发展的理念、格局、要求以及国际国内大局方面的强调。“双碳”之火,势已“燎原”。

碳封存和碳抵消的艺术作品

“双碳”的国策呼唤“双碳”的文化,“双碳”的文化需要“双碳”的艺术来阐释、定位、传递、展示。“双碳”艺术本质是“双碳”观念与“双碳”思想的视觉化、感受化、体验化。

那么什么是“双碳”的艺术?我想从艺术作品本质层面和艺术作品相关层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先说相关层。相关层主要是艺术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展出过程(展前、中、后)、展示相关环境(比如美术馆是否在“双碳”指标下运营,具体到绿色建筑标准等)是否对于“双碳”的要求有所呼应。这个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另外,艺术家是否在践行一种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艺术作品使用的材料是否环保,需要多大碳排放来制作、展示中是否需要运输与其他消耗,艺术作品本身是否具备碳封存或碳抵消的功能。

碳封存的作品一般具备自然属性,典型的如观念艺术大师、德国艺术家博伊斯的社会雕塑《7000棵橡树: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1982年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博伊斯号召政府和市民为卡塞尔植树7000棵,每植树一棵以城市大广场上的玄武岩为记——30多年过去了,我于2015年在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上课时,专门保育这7000棵橡树种子的非营利组织负责人还来学校展示最新育种,可见其影响深远;碳抵消型作品是指其虽然产生碳,但本身具备再生清洁能源功能,大概率是与低碳科技相结合,或者是通过艺术公共美育发展为环保行动。典型如艺术家徐冰所发起的著名项目“木林森计划”(此计划从肯尼亚发源,曾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进行过),艺术家和孩子们一起画树,每画一棵就相应种上一棵,成为社会链接性的艺术行为(social engagement),也是以儿童美育的方式推广环保观念的行动。

以艺术语言传达“双碳”思想与观念

再看本质层。艺术作品尤其是当代艺术的核心是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因此“双碳艺术”是以艺术的独特语言,表达“双碳”问题,传达“双碳”思想与观念的艺术。这种艺术其来有自——生态艺术ECO ART或ECOLOGICAL ART。生态艺术是一类艺术实践,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流派,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生态文化与观念艺术发展而来的,那个时期产生了大量举世闻名的大地艺术(Earth Art)、地景艺术(Land Art)作品。

生态艺术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定义,广义范畴上,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定义为生态形态(材质)艺术与生态观念艺术两类,更精准应该定位于传达生态观念的艺术——以艺术的各种表达方式和手段,致力于环境意识提升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创作。

一些以生态形态(材质)创作的作品并非表达生态观念,如与生态艺术不同体裁范围的环艺设计或景观设计(并无观念性表达与道德诉求),或是也许是借用了植物、动物的某种隐喻的观念艺术。拿深圳艺术家来说,沈少民的《盆景》暗讽了扭曲的权力,植物作为媒介,用意并非在生态;他的另一件作品《海的纪念碑》则是一件生态艺术杰作,伫立于深圳溪涌海边的巨大海盐立方块,随着海浪冲刷消失,诗意地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只要传达了生态观念,其形态是否“生态”都属于“生态艺术”。还是以深圳艺术家为例,杨光的作品以电子废弃元件作为媒介,将严重的电子垃圾问题、洋垃圾污染问题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南瓜、茄子、西红柿等形象展示出来,举重若轻。

生态艺术旨在促进人类提升环境意识

所谓生态观念,主体是人,对象是生态(人所置身的自然环境,往小了说是地球,往大了说是整个宇宙),可以从自然、社会、伦理、意识、技术、范式等若干不同维度展开。

生态观念于生态之重要性,是因为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与危机,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意识和思想。生态艺术并不直接解决生态问题,或者说不关注治标,即便是相关层中确能有“碳吸收”“碳封存”和“碳抵消”功能的艺术作品——生态问题也无法寄托于它们来解决。艺术的机制在于,通过对人的感官和思想的触动,通过改变人的意识与行为、激发人的灵感与创意来改变社会、改变现实。

生态艺术领域的艺术家通常通过他的艺术来展现他的哲学视角,提高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警醒人为破坏水、空气、土地、环境对人类的危害。通常,艺术家们与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师、科学家、建筑师、社区团体一起跨界合作。生态艺术旨在促进人类环境意识的提升,以加强艺术、文化和可持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双碳”作为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双碳”观念的植入人心,系统性须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双碳”的艺术势在必行。

延伸阅读: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给世界的解决方案》

(美)比尔·盖茨 著 陈召强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4月

比尔·盖茨花了十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的支持下,他专注于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本书中,比尔·盖茨从电力、制造业、农业、交通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分析了零排放面临的挑战,可使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我们需要的技术突破,并提供了一套涵盖广泛但每一步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来源 | 晶报APP

编辑:陈建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