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才总结与地理分析

山西人才总结与地理分析

山西古代人才的兴衰与山西历史图谱曲线吻合。具体讲,山西人才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首次高峰,西汉唐成为第二高峰,其中唐代人才量为整个古代数额最大;五代为第三个高峰,一部五代史,山西籍将帅占到一半。

永济五老峰

而从人才地理分析,晋南、晋中及晋东南为前三甲;以地级市考察,运城、晋中、临汾为前三甲;以县域考察,永济、闻喜、等名列前茅。裴氏即为超级人才库;而以军事人才考察,情况则有所不同,大同、运城占比最大。这些将领的胡人成分,或者说胡人汉化成分很高。

尉迟恭塑像

譬如说李克用家族,属于沙陀族。由此反映出,人才地理极不平衡,集中于几个重心区,家族化、集体化特征明显。如三国关羽父子、唐“薛家将”、宋“杨家将”。

到了明清,尤其近代以后,山西人才地理趋近均衡分布,各地区有份,尤其是留学生人才,清末山西65县均有。居前列的有五台县、汾阳、浑源、崞县、大同等地。而五台、崞县均属于忻州,加上靠前的忻县,居然领先于山西,超出预想。

忻州城门

忻州市起源于曹魏年间建立的新兴郡,历史并不显悠久,经济也不甚发达,但从留学生和忻州军政人才方阵的崛起观察,确是一道历史的靓景,其中原因值得探究。其代表人物中红色有徐向前、薄一波、赵二陆、黎玉等,现代有傅全有、张工;国民党有阎锡山、赵戴文、徐永昌、南桂馨等。原平(崞县)还成为著名的“将军县”。

以上这是从内部考察。而从外部观察,山西人才从元以后,一路下跌,排名由前三甲(仅次于河南、陕西、山东)跌出十余名以后。正好与江南成反比,江南则如日中天,最典型莫过于湖南。湖南古代人才非常稀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与其开发晚有关。而到了近、现代,人才出现井喷状,其活跃程度在当时中国无出其右。

湖南人才辈出

而山西在民国短短的38年,人才几乎占到山西人才总量的一半,令人叹为观止。虽然这个数量、质量,尚不能与湖南相比,但足足把落后的山西人才排序拉前许多。延至现当代,山西人才的数量不菲。虽然没有详细资料参考,但粗略估计,若从其总量及质量观察,只能屈居下游,根本无法与一流省份相比。

当然,山西作为人口中小省份,仅仅3660万人(以2015年统计),排序第17或18位,接近福建人口,与广东、河南、山东、四川这些人口大省作比,并不公平;但序位提前七八名,达到中等水平是可能的。

回溯山西人才史,唐、民国之所以出现高峰,笔者以为,首先与其开放包容、中西交流的文化、政治氛围有关系。唐朝与西域的密切交流,如共同演绎出“一带一路”;民国山西与海外交流,留学生回归后报效国家。这是尤其值得山西借鉴的。但愿山西能以此为鉴,改善山西今日的人才状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