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家族里人才辈出原来这才是“秘笈”

愚园路1032弄111号,居住着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一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当代的民族英雄;而且他走过的人生道路,无论是学术的成就还是幸福的坤音,都堪称典范。我们不禁要问,像钱学森这样举世公认的人才究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直到看到钱学森家族的“钱氏家训”,才让人恍然大悟。

钱氏家族、吴越钱氏家族,自宋以来就出过5个状元,封王封侯拜相者超过100人,成为进士者更是难以胜数。不说古代了,我们来看看现当代钱家出过哪些大才:钱永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钱锺书:中国国学大师、钱穆: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钱玄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钱其琛:著名外交家 …………牛人实在太多,不再列举了。就拿现在最牛的“院士”来说吧,现在钱家在中国及欧美各国科学院当院士的人,就超过一百位。这是一个近乎恐怖的数据。为何吴越钱氏家族竟能如此牛叉?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DNA——钱氏家训。

钱镠治训

杭州钱镠(liu)像“吴越王”钱镠曾被唐僖宗钦赐一块“金书铁券”。然自汉朝以来,得铁券之族,常恃宠而骄、志得意满,慢慢走向骄奢淫逸,最后触犯刑律,丧命败家。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钱镠决定制定家训——“我要用规则来匡正子孙后代。”经20多年的思考,钱镠创立了《钱氏家训》…………

乾隆御赐“清芬世守”匾额钱氏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全家都要诵读《钱氏家训》,所以家训就像DNA一样,刻在了钱氏子弟血液中。正因有了这个《钱氏家训》,吴越钱氏才得以大才辈出。由此而被誉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清朝乾隆帝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故御赐钱家一方匾额——清芬世守。钱氏家训| 密码1:读书第一钱镠强调:宣明礼教,读书第一。就是说读书乃人生第一大事。

钱基博乃国学大师,因期盼儿子爱书成癖,自其五岁起,即要求诵背古文名著,若诵背不能过关,便要打罚。其子在无锡念中学那会儿,钱基博北上清华教书。其子便放松下来,开始借阅各式庸俗小说。那年寒假,钱基博回家一考儿子,其子很多题目自然答不上来。钱基博气得将儿子痛打一顿。从此,儿子再也不敢偷懒了。后来,他的儿子成为了超越父亲的国学大师。儿子的名字,叫钱锺书。

钱锺书

钱镠强调: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就是不仅家境富足时要读书,家境贫寒时更要读书。钱氏家训|密码2:树立品行读书是为了培养才华,但有才而无品,会成为大祸害。钱镠很担心这一点,所以在家训中倡导要“立品”: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

钱学森

立品,在《钱氏家训》中,所占分量,最为重大。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时,其父钱均夫这样告诫他:“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后,其父钱基博这样告诫他:“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正是在这样的敦敦教诲中,钱家子弟才有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品行。钱家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立品”?因为“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只有人品和学识相辅相成,一个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钱氏家训| 密码3:有志有为《钱氏家训》还有一大核心,就是倡导子孙要“有志有为”: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正因父辈之谆谆教诲,钱家子弟纷纷焚稿立志,奋发有为。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其名字就是叔叔钱穆给取的。“之所以取名‘伟长’,是因为建安七子中有个人叫徐干,而徐干之字号就叫‘伟长’。给侄子取名‘伟长’,就是希望他能像徐干一样有志有为。”1931年,钱伟长考上了清华。他严重偏科,语文、历史都考了满百分,但物理只考了五分。上清华不久,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于是钱伟长立下志向:“我要弃文从理,科技救国。”他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我要改学物理。”弄得吴有训哭笑不得:“你物理才考5分也。”吴有训不收他,他就天天纠缠,弄得吴有训实在招架不住了:“试读一年,如果一年后,你数理化三科有一门考不到70分,就转回文学院。”结果钱伟长奋力钻研,一鸣惊人,成为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为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4届交大校友钱学森的毕业证书钱学森也一样,他原本准备报考清华,但看到中国科技之孱弱后,遂立志要从事“科技救国”,于是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当时是全国最棒的。”正因这次立志,他成了中国导弹之父。尼采说:人因梦想而伟大。钱氏家族何以能大才辈出?原因正在于其子弟敢于做梦。正如美国总统威尔逊所说:所有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钱氏家训| 密码4:节俭持家《钱氏家训》十分强调“节俭”,倡导节俭是为了把控欲望。

钱学森一个包用了40年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讲过父亲的几件小事。第一件:包。“这个包是父亲在美国参加会议时主办方发的,他归国时就带了回来。这一用就是40年,包两侧已经磨损多次,有很多缝补过的痕迹。”第二件:房子。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组织分给他一套普通三居室,他在这个房子里一住就是50年。其间,组织多次分给他新房,但钱学森都拒绝了:“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第三件:蒲扇。2000年后,北京很多家庭都装上了空调,但钱学森依然在用蒲扇过夏。钱学森留下的遗物中,共有11把用胶布粘过的蒲扇。钱学森家很穷吗?1956年,钱学森因撰写《工程控制论》一书,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万元奖金,虽然当时生活艰难,但他没有用这笔钱来改善生活,而是将之捐给了新建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奖励钱学森100万港元。这笔钱在北京可以买好几套房子了,但钱学森一分不留,全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了中国西部的治沙事业。钱学森有一句名言:“虽然我姓钱,但是不爱钱。”钱家为什么如此倡导节俭呢?一是为了节制欲望,以免贪图享乐而变得骄奢淫逸。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强调:人生之大幸福来自于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内求梦想、内求事业、内求爱好之乐趣,远远胜于外求金钱、房子、权力之愉悦。钱氏家训| 密码5:优优组合。钱氏家族何以能大才辈出?一大秘诀就是——强调婚姻的“优优组合”。“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娶媳妇要找品德美好的女子,不要贪图嫁妆;嫁姑娘要选才德出众的女婿,不要羡慕富贵。细数近现代钱氏家族的配偶身份,几乎都遵循了这一原则。钱锺书的夫人,乃大才女杨绛。钱学森夫人,乃歌唱家蒋英。钱三强夫人,乃物理学家何泽慧。…………

因为“优优组合”,钱氏家族基因不断得到优化。因为“优优组合”,《钱氏家训》才得以在夫唱妇随的教育中得以传承。

钱锺书与杨绛1932年,钱锺书和杨绛偶遇,她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他觉得她脱俗如“蔷薇新瓣浸醍醐”。他赶快澄清:“外界传我已订婚,这不是事实。”她急切说明:“有人说我已有男友,这也不是事实。”才子才女,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有一次,杨绛写了一封信给钱锺书:“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不料此信竟被其父钱基博给误拆了。钱基博读信后,击掌赞叹:“真是聪明人语。”他亲自给杨绛回信说:“汝真是孝悌明理,吾儿有你,三生有幸之。”钱氏家训|密码6:报效国家《钱氏家训》与其他家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提倡——报效国家。

钱学森一家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辗转回国1949年,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听到了激动人心的喜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家报效祖国。但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却声明说:“一个钱学森可抵五个师兵力,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万般阻挠其回国,说钱是中国特务,将其监禁,并劝其留在美国,前途无量。但无论怎么威胁劝说,钱学森就是不屈服。他偷偷写信托人带回国:“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后在周恩来及外交部全力斡旋下,美国政府才终于忍痛放了行,钱学森辗转回国,开创了中国的航天和导弹事业。

钱穆送钱伟长赴美留学合影留念钱伟长也一样,当时他也在美国工作,年薪8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300万元人民币。但钱伟长一点也不留恋,毅然回国,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

●大智兴邦,勇力振世。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不要做蝇营狗苟的“小我”,而要做利国利民的“大我”。正因倡导做“大我”,所以一大批钱氏子弟成了国家栋梁之才。钱氏家训|密码7:身教重于言教《钱氏家训》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强调“身教”。

钱学森一家小时候,钱永刚问妈妈蒋英:“人家都在说要重视教育,可你们怎么没怎么教育我啊?”蒋英一下就笑了:“我们怎么没教育啊,教育不仅仅是用嘴说,更重要的是做给你看。”

钱穆

钱穆祖父钱鞠如身患眼疾,但为了激励子女读书,他依然坚持抄写经典书籍,眼渍洒落书上,泪迹斑斑。而钱穆父亲钱承沛为了激励钱穆读书,便把父亲抄写的带有泪渍的古籍,用黄杨木板穿上锦带裹扎于身上。正是得益于父亲和祖父这样的以身作则,钱穆才奋发图强,终成一代史学大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学习给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奋斗给孩子看。你好逸恶劳,却希望孩子刻苦进取,怎么可能?你穷奢极侈,却希望孩子勤俭节约,怎么可能?你品德败坏,却希望孩子品德高尚,怎么可能?家长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家长怎么样,孩子便怎么样。

《钱氏家训》有云:“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家风。回望钱学森的成长历程,结合钱氏家训,是否也有值得教育界、学生父母和莘莘学子领悟和思考借鉴之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