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枭雄起义16年间,敛聚金银堆满24间房子,死后一歌谣隐谜团

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大西国”。后来清军入关,四川境内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最终被吴三桂所灭,而“大西国”多年来积存下来的金银财宝却成了一个诱惑众人的历史谜团。

2005年4月20日上午,四川彭山县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筑工地上忙成一片。施工队正用挖掘机开挖铺设管道的沟槽。10时30分左右,一辆挖掘机在施工人员的操作下挖出了铲砂土,随着砂土的落地,一截如同朽木一般的东西从砂土中滚落到了地面,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经过彭山县文管部门初步鉴定,这批意外发现的银锭是明代的官银。银锭乌黑中泛着亮光,边缘虽然有些残损,但清晰刻着“崇祯十年八月”(1637年)的字样。

这个时间刚好介于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崇祯三年,即1630年)与在四川风凰山中箭身亡的时间(顺治三年,即1646年)之间。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文管人员在现场发现了盛放官银的木桶,这些木桶至今保存完好。一个木桶刚好可以放进10锭官银。成批的银锭,上面所刻时间似乎暗示着其与明末清初纵横川陕的张献忠有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说,自1630年起事到1646年兵败而亡的16年间,张献忠光烧杀掠夺异宝、金锭银锭摆满了24间房子。清顺治三年(1646年),满清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从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清军在川北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的风凰山坡包围了大西军,两军展开了激战,张献忠最后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风凰山。

相传当年大西军兵败成都的时候,十几艘大船从新津出发,沿着岷江顺流而下,不料在彭山境内遭到清军伏击。清军早就料到张献忠有大量的金银财宝欲从成都运走,于是在此堵截。大西国负责押运船只的兵将眼见敌不过清军的围攻,于是凿沉船只,想登岸逃跑。清军欣喜若狂地登上尚未完全沉没的部分大船,令他们傻眼的是这些船中装载的全是石块。当然,这应该是张献忠所设的障眼法,在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县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歌谣中唱的正是在石龙与石虎相对的地方藏着一大批宝藏,谁要是找到了这批宝藏,足以买下整个成都府。张献忠的宝藏应该就在四川,而彭山境内到底有没有沉银呢?

《蜀碧》当中也对此进行了记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而在彭山县流传着的那句歌谣,歌中所唱的“石虎”与“石龙”在江口镇石盘山的石龙沟中确有其地。清嘉庆《彭山县志》记载:“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仄蜿蜒,鳞甲峥嵘,有持雨拿云之势,长三、四丈许,若经神工鬼斧者然,与石虎相对。”在石盘山的山路尽头,石龙赫然挺立岩壁,石虎的虎身仍然清晰可见,只是上面的部分头像已经被破坏。

《蜀难纪行》中关于沉银一事还有更多细节方面的描述: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是后来张献忠部队遭到了阻击,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而沉入其中的银两数量,根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

自沉银之后,民间打捞已有多次,民国时期杨白鹿的打捞行动当属规模最大的一次。杨白鹿是清代贡生,同盟会员,当过四川省省长赖心辉的秘书长,在成都国医学院教过书。清末接济了当日时在官场犯事的杜姓人士。姓杜的为报恩,将多年年来随随身携带的木子转赠杨白鹿,匣内放有张献忠埋银地点的图样。接手后的杨白鹿从未向他人透露此事。1937年冬,杨白鹿与好友马昆山取得共识,准备按照藏宝图上内容开始挖金。1938年冬,趁河水较小,迅速开挖,结果却无所获。来年秋天又继续,竟然挖出一个大石牛和大石鼓。本来石牛石鼓都被挖出来了,“万万五”应该也不远吧,令所有人大失所望的是等待大家的不是“万万五”,而是三大箩筐的小铜钱。轰轰烈烈的挖银事件最后草草收场。

成都一带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民谣,民谣所唱与彭山民谣基本一致,只是藏宝的标志物换成了石牛和石鼓。看来,藏银的地方不止一处,历史上也有关于另一笔宝藏下落的记载。

吴伟业《鹿樵纪闻·献忠屠蜀》、彭孙贻《平寇志》以及彭遵泗《蜀碧》等私家著作对此事有所记载。清代官修《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滿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由此可见,张献忠曾动用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灾为名,在锦江筑高堤,之后又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数丈深的大坑,将无数金银财宝埋入其中。接着再重新决堤放水,淹没埋宝之地。

至于是否在坑旁筑有石牛和石鼓为记,就不得而知知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