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抗日名将屡遭日军暗杀,撤离山东战场时暗送八路军一大防区

于学忠将军是我国著名抗日将领,抗战期间,先后参与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大型会战,率领所部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立下赫赫功勋。

1914年,于学忠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自此混迹军界35年之久,曾深得吴佩孚赏识,纵横军阀间,官至联军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边防总司令。北伐时期回故乡蓬莱隐居,后转投张作霖,又深为张氏父子激赏,成为东北军的核心将领之一。

于学忠将军是东北军中最坚定的抗战者。“九•一八”事变之后,先后任河北省主席兼北平军分会委员、天津市市长,张学良下野出国后,更手握重权,与日军针锋相对,毫不退让,深为企图一举吞并华北的日本侵略军所忌惮。

1932年8月,驻守在天津日租界的5000日军浩浩荡荡开到河北省政府门口,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也一并“驾到”,还一本正经地搞起了“阅兵”。于学忠对这种肆无忌惮的挑衅非常恼火,也来个无赖对无赖——派出20名全身捆满手榴弹、炸药包的士兵往省政府门口的水泥地上一躺,本意威胁的日军傻眼了,不能前进,只好后退。

屡屡交手都被于学忠强硬地顶了回去,日本人恼羞成怒,玩起了阴招——不遗余力收买汉奸暗杀于学忠。

针对于学忠日本人先后搞了三次暗杀。

第一次收买暴徒,企图在于学忠到省政府上班的路上设伏,结果被于学忠提前侦知。

第二次收买了于学忠的随从副官与司号官,企图在浴室里将于学忠干掉,但被警觉的于识破。

第三次收买被于学忠撤职的旧部,让厨师在于学忠的食物中下毒,被告发。

多次被日本人搞小动作,于学忠忍无可忍,警告日军:再这样玩阴的,老子就直接炮轰天津日租界。日军看此路不通,干脆要求北平军分会及蒋介石将于学忠撤换掉。

《何梅协定》签订后,于学忠被蒋介石调任甘肃省主席,命商震补缺。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于学忠是张学良“兵谏”的坚定支持者,极力主张国共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张学良礼送蒋介石到南京前曾将东北军全权交给于学忠处理,但由于东北军内部矛盾太多,加之蒋介石不断分化,最终被“化整为零”,大部被蒋介石消化掉了。

“七七事变”之后,奉命守卫山东海防的于学忠先后参与淞沪会战、津浦路南段战役、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于学忠将军任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指挥第51军、57军挺进敌后鲁南,在苏鲁交界处与八路军合作抗战。后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鲁南游击总指挥。

由于多次遭遇日军清剿,于学忠提请蒋介石增援。蒋拟派李仙洲九十二军入鲁作战,但李部一直滞留皖北两年多,直到1943年东北局势急变、于学忠部连遭日军打击后才秘密进入鲁西单县一带。

于学忠最初对李部进鲁极为欢迎,但他很快发现这是一厢情愿,李部入鲁,不但加强战略配合、解山东抗战之危的目的没达到,反而制造出一些新的矛盾,造成山东地方势力在于、李两部之间的摇摆,山东省政府的地方军政事务也受到了干预。更有甚者,蒋介石以调整抗战态势之名,将于学忠在山东所辖的地方武装三个师划归李仙洲部建制,等于挖掉了于学忠入鲁多年经营的根基。而且,蒋介石很快将原定李仙洲部入鲁增援于学忠的计划,改变为于、李换防,调于学忠部出鲁整训。

于学忠对蒋介石的部署甚为不满,加之李仙洲部在日军的打击与八路军的钳制下长时间徘徊、滞留于鲁西南,无法东进接近于的防地,于部屡遭日军打击弹药缺乏,补给无术内外援无望,不等李部接防就开始撤离,向皖北转移。为防日军趁虚占据该地,于部撤离时以烟火为号,让八路军前去接防。

对于在山东坚持抗战的八路军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机会:于部驻防的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纵横数百里,峰峦连绵,山崮耸立,形势险要,是山东中部最大的山区,面积多达2000多平方公里,据此东南西北皆可呼应、打通,极具战略地位。

于部一走,八路军抢先控制他们退出的阵地,并坚决地打退了对此地垂涎三尺的伪军张步云部、吴化文部和厉文礼部的进攻,基本占据鲁中。山东局势为之大变,李仙洲部在此态势下很快陷入困境,只好撤离鲁南,进入安徽、江苏境内修整。

原打算派嫡系部队撬走原东北军好不容易坚守下来的地盘,没想到到嘴的肉不但被八路军叼走,自己的中央军也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回,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落空,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其更深远的影响是,内战爆发后,被八路军控制的山东成了压倒蒋介石集团的关键。(河南说河南原创历史文章,剽窃必究。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