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禾杯·海峡两岸好文章”台湾评出142篇佳作!快来围观5篇“一等奖”

由福州日报、福州市教育局、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泰禾集团独家冠名的第四届“泰禾杯·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征文活动台湾地区评审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42件作品获奖。

祝贺同学们!

4000余人参赛,获奖作品142篇

据悉,所收到稿件90%为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派专人到学校进行宣传及指导,邀请有意愿的学生当场写作而成,10%左右是自由投稿。

参与本次征文的有来自大明小学、惠农小学、南州小学、崁顶小学、以栗小学、海滨小学、西势小学、太平小学、里港小学、枫港小学、新庄小学、信义小学、新庄初中、松山高中、秀峰高中、复旦中学、竹林高中等40余所中小学的学生,人数共计4000余人。经过初步筛选,进入复选的有1125份作品,其中以小学组稿件最多。

台湾的征稿和评审工作由本次征文活动主办方之一——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组织、实施,评审阵容强大,有林焕彰(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现任理事长)、何绮华(语文教学专家、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第七届任理事长)、方素珍(两岸著名阅读推广人、作家“花婆婆”)、陈木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余治莹(两岸著名阅读推广人、作家)等专家和老师。

评选分小学组、初中组及高中组各3轮,合计选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21篇,以及佳作107篇,总计142人获奖。

仿佛抛出“百宝箱”令人目不暇接

在台湾同学们的笔下,每个小作者对“传家宝”的思考和认定都不一样,取材广泛、多元,有人写古物,写相片,也有人写建筑,写土地,还有写家传几代的技艺、族群的传统等。小作者们仿佛抛出了一个“百宝箱”,让评审目不暇接,惊叹连连!

“原以为许多孩子对家族的传统缺少机会亲近和关注,但是从征集的作品看来,我们是多虑了。”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第七任理事长何绮华表示,许多原本微不足道的东西,或被岁月淘洗淡忘的生活遗风,在这次活动里被小作者大大地挖掘出来。小作者们认真地思考着它们对自己的意义和情感,这份体悟多么珍贵!

还有一些小作者实在找不到祖先“传”下来的“宝贝”,却立志要把自身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往下传承。他们不会为了迎合“传家宝”的意义,硬挤出没有真情实感的内容,这份心思也特别可爱。

珍贵的遗存成为鼓舞人前行的力量

“这个活动像把好多人家里的传家宝集合成一个‘大大的传家宝’,让我们彼此分享,很有意义!”评委们表示,整体来说,传家宝是什么?怎样珍爱?如何传承?小作者在作品里都能娓娓道来,而且情感满满,传家宝背后的故事也精彩动人,让大家再次发觉原来我们身边还藏着那么多珍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都是我们大家生活前进的力量,或是待人接物、安身立命的指标或精神支柱。

小学组一等奖尤建文《前进的力量》和张芸慈《让我传承射箭技艺吧》,作者是少数民族,在城市化冲击下,仍然看得到族群逐渐消逝的文化中最珍贵的地方,而且引以为傲,进而想加以传承和保留,甚至发扬光大,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好奇自己从哪里来,却少有人付诸行动追根溯源,傅孜龄《追根溯源作族谱》中寻根的行动很有意义,值得分享;林建明《我家的一条龙》记录了建筑的来源,还有几代亲人生活其间的点滴,唤醒了很多人的儿时记忆,感觉特别亲切温馨。

初中组和高中组的获奖征文都和客家文化有关,初中组一等奖黄庆洋《母语是我的传家宝》,高中组二等奖张家轩《乌缸中的绿翡翠》都写出客家族群爱说客语的习惯,从中可看出客家族群一向团结的精神。而《乌缸中的绿翡翠》一文中穿插原汁原味的客语表达,写出了客语的传承,借由“绿翡翠”这份不想让它消逝的好味道,呈现出家人间的亲情。小学组三等奖和佳作奖得奖者也有和上述相近的题材,只因大多数作品都是当场写作,立意虽佳,但是有些来不及表达完整,或因语句结构等等其他因素而有了高下差别。

一起来围观

这些一等奖作品吧!

《追根溯源做族谱》

信义小学六年级 傅孜龄

我从小就好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的祖先是谁?虽然爷爷曾经告诉我他爸爸的名字,还有他上溯几代都是务农维生,但仅仅是这些,并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

有一年,老师布置了一份暑假作业——制作家谱。我把所知道的亲友做了一份家族树的分支图,但是做到曾祖父那一代,就追溯不上去了,而且姑婆、舅公、叔、姨等,这些旁支的亲友也很难记录齐全。后来老师告诉我们,可以请家长去户政机关申请查看祖先在台湾日据时期的户籍资料。爸爸就去申请查询,得到了一份影印的数据,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更多的祖先姓名及出生和去世的日期资料,可惜复印件上的字迹浅淡,不是每一笔都能辨识清楚。我们带回家仔细研究,不懂的部分就去请教长辈。

后来,爸爸也请姑婆,舅公他们去申请一份他们先辈们的户籍数据,因为他们辈分高,能够申请较多的直系数据。所以,我们很快就有了好几叠的户籍数据可以比对和补漏。这些记录有些可追溯到一百年前。我们很兴奋,全家根据它们梳理出了一份族谱,并在电脑里新建了文件。

过后有一次,爸爸参加一位远房长辈的丧礼,趁此机会询问了各家亲友是否有族谱。有一位表叔说他爸爸有一本亲手抄写的“族谱”,很乐于复印给给我们。真是太开心了!我们看到上面记载着许多人名,男生大都有全名,女祖先全是写着”某氏”,都没有名字。爸爸说从前男尊女卑,所以女祖先只保留姓氏。这份族谱里还使用了清代、日据时代和现代三种不同记录年份的方式,我们花了好大的工夫查询计算机,加注公元年份,这才理出先后。奇怪的是,怎么都找不到我爷爷和高祖父的资料。爷爷说高祖父的父亲入赘、他的母亲又是童养媳,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收养关系大多没有登记,真可惜!幸好我们从爷爷口中得知曾祖父的名字,稍觉宽慰。

有鉴于此,爸爸抓到机会就请教亲友长辈,请他们把所知道的口传的家族故事说出来,我们就把它写了下来。综合以上的努力,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祖先来自广东,是客家人,现在已经传到第四十四代,当时祖先为了让后世子孙分枝散叶后知道自己与谁同根同源,还留下了一篇文章,要后世子孙按照文章上面字的先后顺序给孩子取名字、排辈分。难怪爷爷那辈名字都有一个”吉”字,爸爸这辈名字要也有一个”瑞”字,我这辈男生名字要有一个”一”字,所以当我们遇到和我们同姓的人,都会忍不住会去察看族谱,看看我们是不是源自同一个祖先,因此,还意外发现了几位远亲。

因为曾祖父是入赘,当时便没有分得家产田地,改到了铁路局工作。后来有了一点积蓄,买了一小块田地,工作之余和曾祖母勤奋耕耘,养育了八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并成家立业,各有奋斗的艰辛过程和傲人的成就。我们写下了一个个我们听来的亲人故事,打算一个个地继续写下去。现在是爸爸负责,将来我会和弟弟接棒。我们将把这段经历补进族谱里。

因为年代久远,族谱图难免还有缺漏的部分。爸爸说他会通过网络继续查询,他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未来我们一定可以利用新科技协助寻根溯源,更新家谱数据。

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有哪些祖先,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有时候像寻宝一样常有新发现、新启发。孔子说要“慎终追远”,我想我们做族谱就是最好的实践吧!以前祖先留下来的数据虽然不够齐全,但是从爸爸和我这代开始,我相信可以一棒接一棒增补流传下去,让它成为我们家族最宝贵的传家宝。

《前进的力量》

新莊小学五年甲班 尤建文

身为台湾少数民族的我,从小就参加排湾人祖先流传下来的祭典活动,因此逐步知道排湾人的习俗。

印象中,在我六岁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骑着摩托车从山中部落带我去三地门文化区游玩、参观。那时爸爸便开始对我娓娓说着我们少数民族的来源,还有他小时候在部落发生的种种趣事。还有几次,跟着爸爸回到山中的部落观赏节庆活动,看到许多族人穿着传统少数民族的华丽服饰,上面绣满了图案,头上则戴着用羽毛、花草做成的帽子,我觉得很特别,这使我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兴趣。

上了小学后,在社会课本中有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介绍。例如:少数民族在台湾已经有几千年之久,目前分成十六族,少数民族祖先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属于我们排湾人的吉祥物——百步蛇,原来它是我们的族里的守护神。传说中,大武山上的竹子有一天突然爆裂开,里面爬出许多条小蛇,就成为我们排湾人的祖先。还有少数民族才有的“黥面”,就像我们现在的“刺青”,以前只有贵族才可以黥面在脸上,代表的是身份阶级的不同;音乐课里,也提到少数民族很有音乐天分,像是布农族的八部合音就特别出色。生活中,也常常听到许多人称赞少数民族体格健壮,体能超过平地人,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祖先居住在山上,为了生活需要打猎时训练出来的。我自认不是很有音乐天分,但幸好遗传到爸爸的体育基因。

二年级的暑假,我被学校田径教练选为练习员,老师曾对我说:“少数民族的身体是很强壮的,所以我对你的期望很大。”让我想到体育也是爸爸的强项,家里的墙壁上与柜子里,挂满了许多爸爸以前比赛得到的奖牌,我问爸爸那些奖牌怎么来的,爸爸说,那是在他小时候,时常参加许多体育的竞赛,得到的奖牌。所以当我被选上田径队,他感到非常开心,爸爸带着笑容说:“进入田径队后,一定要努力,不要捣蛋,要接续我的体育才能,在田径场上尽情发挥。”在练习的过程,教练总是很严格要求我们的动作与速度,好几次我都没有达到教练制定订的标准,这让我觉得练习田径很辛苦,甚至想要放弃,爸爸却对我说,他相信他的孩子是很棒的,有着与生俱来的好体能,既然能幸运地加入田径队,希望我不要轻易放弃。在爸爸的鼓励与支持下,最后我还是决定咬着牙,继续练习。同一年,爸爸因病过世了,但我心中仍记得爸爸说过的那些话。那些对我的期待与鼓励,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因此每次练习我都尽心尽力,每次的比赛我都全力以赴,也因此每次都榜上有名,这应该归功于我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吧!但这些,都勾起了我对爸爸的回忆…….

在爸爸过世之后,我很少回部落,但每次只要我们想起爸爸,妈妈就会骑着车,载着我和妹妹回到山中老家,去回味以前爸爸带我们做过的一些事,包括:学习打猎,攀岩爬山,还有在山谷间高歌……唱着唱着,就不由自主地唱起以前一起唱过的一首歌: “身为一道彩虹,雨过了就该闪亮整片天空,让我深爱的你感到光荣……”这首歌的歌词,给我许多前进的力量,看着墙壁上挂着的一面面奖牌,让我想起我最爱的爸爸,告诉我发挥少数民族的所长,让身为少数民族的我,展露血液中传承下来的力量,让天上的爸爸感到无比骄傲!

指导老师:陈雅慈

《让我传承射箭技术吧!》

玉光小学五年级张芸慈

我是台湾的少数民族,我的传家宝是一把弓箭。它的外形特殊,前面是三角形,后面是两个平行四边形,它还有一个辅助器——弯月形的弓,弓上绷着一条线,为的是能把箭发射出去。也许在现代人的眼中,弓箭只是个摆饰,或是落伍的武器罢了。但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可说是无价之宝呢!

这把弓箭是我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传到我外公时,他还在那两枝箭和弓上刻上少数民族的图腾。不幸的是,我还没出生,他就过世了,弓箭就留下来了。我上小学就开始学习射箭,当时我力气不够,吃力地拉着弓,却不能把箭射出去。可是二年级时,能射到靶,但还无法射中红心。我有空就练习,爸爸也细心指导我,四年级时就能射中靶心了。训练的过程非常辛苦,一次次瞄准,一次次拉弓,手酸腿麻,日晒雨淋时也要练。当我可以顺利射中红心时,我哭了,也笑了。

我希望再长大些,可以跟部落长老上山打猎,猎一只肥山猪,光荣地回到部落里,分给大家享用,让我的祖先以我为荣。因为弓箭对我们而言,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福同享的“享”,代表着:当我们的长老去山上打猎回来后,他们会把各自猎到的动物给头目,再由头目分享给大家。有难同当的“难”,表示:有时候长老们会因为没注意后方是否有动物,而受到猛烈的攻击,这时,他们就会互相协助,把受伤的人抬下山,然后再派另一个人到山中打猎。

我对打猎这项传统活动充满期待,打猎可以训练专注力以及耐性,有时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等待猎物出现,必须专注观察四方的动静。当山猪出现时,得用敏锐的眼神去观看它的行踪,掌握可以出手的时机时,同时还要快狠准地展现射击力。这是打猎必须牢记的三要素!

一般狩猎的动物有:山猪、野兔、野蛇等,但主要以猎山猪为主,因为山猪的肉比较多,还很容易填饱肚子,所以在少数民族的小吃中,常看到的配料就是猪肉。

现在社会进步,我们已不需要靠打猎维生,而且现在许多地方禁止捕猎,所以会射箭的人,常常大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因而越来越少人愿意学,现在我们部落会射箭的人还不到十人呢!

我希望自己还能持续练习,弟弟妹妹们也能学习射箭,我希望打猎这项传统活动永远不要消失,也希望可以接受训练去参加射箭比赛,让我们传承这特有的传统的射箭技术,这可是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的传家宝啊!

指导老师:洪芳如

《我家的“一条龙”》

枫港小学六年甲班 林建明

我家的“一条龙”指的是阿公盖的一栋房子。之所以叫“一条龙”,是因为爸爸说那是一种建筑方法。台湾传统房子大多数都依照闽南建筑风格,从“一条龙”到“多护龙”“ 多院落”。随着家族人口增加、社会地位提升或经济能力的厚实,而不断朝纵向和横向扩建。“一条龙”俗称“大厝起”,特色是中央正堂的屋顶最高,两侧依次下降,建筑体包括正堂、左右房和边间的厨房等。室内有廊道,可以贯通各个房间,人口较少的家庭多采用这种方式。当人丁增加时,可左右延长至九开间或十一开间。

我家的“一条龙”正好有九个房间,我们和阿嬷住在一起。它很坚固,虽然每年都要经历了很多次台风的侵袭,但它依然完好,未来我相信它也依然会挺立在此,守护我的家人。

”一条龙”里,有许多古色古香的东西。第一样是转盘式电话,它外表漆黑,只有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里可以看到。稀奇的是我们还可以用它来与他人联络。还有一套木椅子,椅背雕刻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它厚实稳固,我孩提时经常爬上爬下,它都不摇晃;此外,石头墙壁上画有山水风景画,还有一幅百子嬉戏图,虽然颜色斑驳,仔细看古朴有趣。院落边有一个很深很深的老古井,以前奶奶常在井边洗菜、洗衣服,现在它倒像一座许愿池,我在情绪低落时,会望着深邃的井水诉说我的愿望。家中还有一把老锄头,木制的锄柄上有深深的刻痕仿佛老人的皱纹,诉说着它一生劬劳,现在阿嬷还经常用那把锄头,修整屋边的花木杂草。我觉得比较神奇还有一把长长的烟斗,爸爸放入些许烟草,点燃一吸一呼就可以吹出阵阵烟圈,我在腾腾上升的烟圈中,仿佛走到了阿公、阿嬷的时代。

我与爸爸在”一条龙”里都各自拥有了许多温馨美好的回忆,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太阳西下时,拿着阿公干净的衣服在客厅等阿公,因为阿公从田里辛苦工作回来的时候,都会全身沾满泥巴。爸爸还告诉我,以前他们小时候物资缺乏严重,阿嬷担心爸爸吃不饱,所以就在”一条龙”旁的小空地养鸡,每次只要母鸡生下很多颗鸡蛋,阿嬷就会开心的叫爸爸赶快将鸡蛋拿进厨房,还有逢年过节时,当亲戚来吃团圆饭,阿嬷总是偷偷将鸡腿藏起来,留给爸爸吃。而我在”一条龙”里则是感受到父母亲对我浓厚的爱,记得有一次因为我贪玩而在学校摔伤腿,爸爸紧张的冲来学校载我回家,当车子开到家时,爸爸告诉我他要背我下车,我顿时心里充满感动,在我受伤的那段期间,爸爸每天都帮我擦药,还帮我洗澡,我那时心里就感受到”一条龙”真是我永远的守护龙。

“一条龙”的左边是台湾海峡,前面是山、再过去是巴士海峡,视野辽阔风景优美。我经常沿着海岸堤防骑脚踏车,但是海堤的小路常会有车子开上来,因为我家“一条龙”前的路很窄,车子无法通行,所以村里的人要外出,开车就会开上海堤,把它当成对外的通道,而这时候我也只能快速闪进海堤旁的小路,让大车先行。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随着时代的演变,将来都市发展,“一条龙”能不能永远存在,谁也不知道,但是只要它在的一天,它就是我们的传家宝。

《母语是我的传家宝》

金华中学七年20班 黄庆洋

我和哥哥出生之后,妈妈就留职停薪照顾我们。家里没有电视,只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妈妈会很有耐心地听我们说话,也会跟我们说很多故事,当我开始读幼儿园之后才知道,童年开始听的说的语言,跟电视上播放的语言不同,也跟其他同学家里说的不一样。我们家人说的是客家话,现在想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住在市区里,会说客家话的人很少,我的同学几乎没有在家里讲这种语言的。当我们家人在外头用客语交谈时,常有人好奇地问我们从哪里来?他们总是猜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真的有点好笑。而我们一家人总是约好,出门在外尽量用客家话沟通,这有点像进行秘密任务一样非常酷,因为我们很自在地交谈,别人却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你身上有奇怪的气味….. ”

“那个人衣服跟裤子搭配得好特殊….. ”

“你前面的人头上有一片叶子….. ”

这些不好意思说的话,因为用客家话很少人听得懂,所以都可以放心地说。

只有一次,当我和哥哥正在说前面坐着的老太太长得好像我们的大姑婆,没想到那个“大姑婆”竟然开了口,也是用客家话:“你们真厉害,这么小就会说客家话!”我很惊喜,又很得意地说:“我一岁就会说了!”那位老太太不但鼓励我们,还赞美我们的爸爸妈妈教得真好。我看到妈妈微微地笑着,我们心里也感到好骄傲。

客家话语音优美,有时说着说着,就像在唱歌。有许多充满智慧的客家谚语,藏着人生的大道理。我特别喜欢这一句:“目睡鸟也有飞来虫。”这句话很有画面,意思是说:一只打瞌睡的鸟儿,因为睡得很熟,嘴巴张得大大的,没想到,居然有一只小虫自己飞进鸟嘴巴,让鸟填饱了肚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傻人有傻福”,告诉我们凡事不用斤斤计较,天空会疼憨人。还有些谚语藏着客家先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例如:“日动晴,夜动雨。”这是预测地震之后的天气变化,假如白天地震,天气就要好转放晴;如果是晚上地震,天气就会连着下好几天雨。每当地震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把这句谚语说上几次,再印证看看老祖宗的观察准不准确呢!

我从历史课本中,知道客家祖先总是不断地迁徙,不断地适应环境,他们到哪儿都是“客人”,所以学习能力通常都很好,特别是学习语言很有天分。也因为他们是吃过苦的一群,所以总是乐意提拔后进,对宗族的向心力尤其强大,即使移民到外地打拼,总是忘不了家乡。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客家人。对当地人来说,客家人属于“后到”的住民,肥美的垦地都被“先到”的人占领了,所以客家人大都聚居在偏远的山林、守着贫瘠的丘陵,本着“硬颈”的精神不被打倒,胼手胝足的开垦,也学会了乐天知命与安贫乐道。

爸爸妈妈结婚之后,在妈妈的坚持下,原本并不常说客家话的爸爸,才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母语捡回来,我们也才有这样“全母语”的环境学习。我想,我会讲客家话,最开心的人莫过于祖母,因为我的几个堂哥堂姐,没有一个会说客家话。祖母有时听我们说话,常常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呢!

有一句客家谚语是这么说的:“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莫忘祖宗声。”语言还在,文化就能存续,将来,我也要把这个传家宝,继续往后传下去。

你被这些作品感动了吗?

留言写下你的感受吧!

记者 谢薇

掌上福州看新闻都用它

fuzhouribaofuzhouwbfzrbjiaoyufzrbhappyfzxww83762780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