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把沙僧兵器搞错了?真正使月牙铲的竟是最丑妖怪?

(蜗牛看西游第1854期)

文/范泛记书

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有其独特而又显著的特征。就好比我们谈起大侦探福尔摩斯,脑海中马上浮现的就是他那细尖的鹰钩鼻子。

与相貌相比,特有的道具则更容易成为人物的典型象征。如果拿走了红裤衩和红斗篷,你说你还认得出谁是超人吗?同样类比的还有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美国队长、黑豹等等。我们会发现,在这些超级英雄身上,脸往往不重要,战衣和武器才是区分他们的关键。

这样的艺术手法,我们中国人早已玩到炉火纯青。悟空的铁棒、后羿的神弓、关羽的大刀、程咬金的板斧、李白的长剑,不论神话英雄还是历史名人,都有着标志性的武器装备。如果你还不明白,奉劝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名叫“王者”的东西,不出半天就全清楚了。

武器装备堪称英雄的第二形象,自然要在艺术创作时认真对待,特别是在名著的改编中更要力求准确,做到原汁原味呈现。但是,86版《西游记》的创作者们却违背了这一原则。

电视剧中,沙僧手持着一柄月牙铲,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跟随猴子斩妖除魔。这种兵器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最早脱胎于农村用的除草工具,大概是后来农民起义多了,熟悉的农具就逐渐演变成了趁手的兵器。月牙铲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子状的铲柄,末端开刃。值得尊敬的闫怀礼老师就是拿着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兵器走南闯北,拍完86版《西游记》,塑造了沙僧的经典形象。经典归经典,但他手上的兵器的确不对,原著中的沙僧使用的并非是月牙铲。

沙僧究竟使用的是何种兵刃?它有一个比月牙铲响亮千百倍的名字——降妖宝杖。《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唐僧一行走到流沙河,猪八戒要与尚未归队的沙僧决一胜负。没开打之前,八戒就看着沙僧手上的家伙不顺眼。这一边,沙僧高喝一声:“看杖!”那一边,八戒举钉耙架住:“你这是个什么哭丧杖,叫你祖宗看杖!”沙僧遂道:“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里边一条金趁心,外边万道蛛丝玠。名称宝杖善除妖,永镇灵霄能伏怪。只因官拜大将军,玉皇赐我随身带。或长或短任吾心,要细要粗凭意态。”从这段介绍中我们知道,沙僧的兵器是一根宝杖,而且大有来头。它不仅出自月宫梭罗仙木,又经鲁班之手精工细作,还能和金箍棒一样随意大小粗细变化,是一件极难得的上乘兵器。

明白了这些后我们不禁要追问,如此厉害的宝杖为何不用在86版《西游记》中,反而是给沙僧换成了月牙铲呢?这样做的理由相当充分:

一者,虽是宝物,但不中看。关于宝杖长啥样,《西游记》第49回的鲤鱼精总结的最精道。那鲤鱼精见了沙僧,道:“你这个模样,像一个磨博士出身。”沙僧诧异:“如何认得我像个磨博士?”那怪反问:“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擀面杖?”列位,那鲤鱼精看着降妖宝杖像是根擀面杖,你说沙僧拿在手中是不是滑稽可笑?这怎能体现卷帘大将威猛无敌的高大形象?

二者,不仅不中看,而且不中用。在86版《西游记》中,沙僧主要负责的是挑担工作。用一根擀面杖去挑东西显然不合适。如果把这杖加长,却又与金箍棒相似,容易混淆。还有,宝杖两头圆圆没有格挡,一不小心就会把行李滑脱,着实不方便,不如月牙铲两端都有兵刃能挂住东西。

三者,月牙铲更配沙僧的形象气质。月牙铲是一件正经兵器,且与佛门有很大渊源,又名“方便铲”,与沙僧的身份相合。其主要使用技法有推、扫、拍、撩、劈、挂、砸、挑等,套路动作多变,铲法严密,势势相连,环环相扣,舞动时能达到铲随身走、身械合一,潇洒大方、气势磅礴的态势。而且,86版《西游记》演员在表演时,多使用舞台戏曲动作,而在戏曲中如鲁智深等使用月牙铲的角色也不少,闫怀礼老师活学活用也比较方便。

86版《西游记》虽然对沙僧的兵器进行了改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比原著更能符合人物气质,凸显人物形象,可说是改得巧、改得妙,不得不让人由衷赞叹。

沙僧虽然在原著中没有使用月牙铲,但这铲子确实出现过,只是使用它的另有其人。这一位就是堪称西游记丑陋第一的九头虫。九头虫盗取了祭赛国佛宝舍利,孙悟空等人打上门来。那妖怪“急纵身披挂,使一般兵器,叫做月牙铲,步出宫,分开水道。”猴子与他话不投机半句多,举棒打来,九头虫不慌不乱,“把月牙铲架住铁棒,就在那乱石山头,这一场真个好杀。”论兵器武功,九头虫怎是悟空的对手。他见形势不妙,便跳到空中现了本像。猪八戒心惊道:“哥呀!我自为人,也不曾见这等个恶物!是甚气血生此禽兽也?”猴子也不免惊讶:“真个罕见!真个罕见!”孙悟空和猪八戒自身丑陋无比,皈依佛门前又专与邪魔外道厮混,可说得上是吃过见过的主儿,但他们见了九头虫仍是深感惊讶、厌恶,可见这虫子的模样有多么惊世骇俗。

惊世骇俗倒也罢了,更可惜的是白白浪费了月牙铲别具一格的造型。好在86版《西游记》又把它从九头虫那里夺过来,放到了沙僧手中,再以闫怀礼老师的精彩演绎,最终塑造出了不可逾越的经典形象,也使得这件兵器名声大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