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平定甘肃苏四十三、田五起事

这场暴乱起源于回教新老教派(哲派和华派)之间的争斗。

新教哲派创始人马明心是甘肃陇南人。1728年,随叔父赴麦加朝觐,途经也门时,与叔父失散。他被当地沙孜林耶道堂收为门徒,习经修道。1744年回国后,创立哲派,并在甘肃传教。由于马明心的学生苏四十三在传教过程中与老教华派发生矛盾,被循化华派首领马国宝以“邪教”告于官府。再加上哲派发展迅速,遂被清廷定为邪教。于是两派之间开始矛盾不断,经常发生械斗。而清廷有遏制哲派,往往在处理矛盾时,有意偏袒华派,遂引起哲派的强烈不满。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初,两个教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械斗。先是哲派苏四十三、韩二哥率其信徒千余人,袭击了华派的村庄,杀死教徒百余人,裹胁部分人随哲派,许多人外出逃亡。随后华派告到陕甘总督衙门。

陕甘总督勒尔谨委派兰州知府杨士玑,会同河州协副将新柱、皋司福菘等,带领兵丁40余人赴撒拉族地区查办此事。哲派信众听说后,就假装华派信徒出迎,以探听官府旨意。杨士玑等不知是计,便表态说,官府要为华派作主,如哲派不守法令,将全部诛灭!这本是杨士玑几句随口话,是用来安抚华派的;如果真要镇压,怎么可能只带40名兵丁来呢?哪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结果迅速成了哲派暴乱的导火索。

苏四十三、韩二哥等听了清政府官员的这些言论后,大为气愤,遂决心率部起事。是日晚杀死新柱,次日清晨赶往旗台堡斩了杨士玑,乘胜攻占了河州(甘肃临夏)城,杀死知州、都司等官吏,夺取了大量军械和马匹。其他教派的撒拉族和回族、东乡族等也加入反清队伍之中。

勒尔谨闻讯后,一面调西宁镇副将贡楚克连尔由循化截住归路,并派循化文武官吏率兵赴河州镇压;一面将马明心逮捕,由官川解押兰州。苏四十三和马明心的义女赛利麦等闻马明心被捕后,遂率男女教徒2000余人攻陷河州城,由小路经唐汪川,夜渡洮河,进逼兰州,要求释放马明心,扬言如不释放,即攻兰州城。当时,兰州防务空虚,只有标兵800名,布政使王廷瓒大为惊恐,无奈之下,便迫令马明心登城,劝谕苏四十三等退兵。苏四十三等一见马明心后,立即跪地,泣不成声,口称“圣人”不止。马明心见此情况,便将自己的传教手杖扔下城去,众人得此,如获至宝,抢着抚摩,互相传递。苏四十三等立即明白了马明心的意思。王廷瓒见此十分恐慌,恐放归后如放虎归山。于是就在兰州东川门将马明心斩首,同时散布谣言说十日后释放马明心。

马明心既殁,苏四十三等反清之心更坚。乾隆帝为了镇压哲军,四下调兵“围剿”,先派大学士何柱率京师健锐营、火器营2000人赴援,又命马彪、伍弥泰等率兵万余进剿,又派阿桂、和珅前往督师。哲军十分勇敢,赛利麦率女兵与清军对阵时,一仗即杀死清将官9人,但终因众寡悬殊,赛利麦同丈夫一并阵亡。苏四十三等被迫退守华林山。四月十九日,图钦保率游击王三杰等仰攻华林山,撤拉族居高临下,大败清兵,打死清军990人,图钦保、王三杰等战死。乾隆帝大怒,于是勒尔谨因“师久无功”被革职,和珅也被急速调回京师,独留阿桂督师。阿桂采用“以夷制夷”的办法,令撒拉族土司韩煜率众打先锋;又调金川屯藏兵千名和阿拉善旗蒙古兵七百“助剿”,围困华林山,断绝水源,又将华林山寺庙房屋尽行烧毁,哲军死伤400余人。六月初,清军乘大雨进攻,苏四十三等血战而死,哲军无一出降,全军覆灭。

和珅自此与阿桂产生了矛盾。但和珅喜欢记录天气情况,这使得乾隆皇帝发现了著名的甘肃“冒赈案”。原来勒尔谨和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串通一气,先是将收捐监生的米粮改为银两,然后年年虚报旱灾,打着用监粮赈济的名义,将银子全部私分。此案涉及州府道台60多人。最后,22人被斩首,其中王亶望斩立决,勒尔谨自尽,余者依律治罪。

起义被镇压后,清廷对哲军的家属、新教众采取了“斩绝根株”的政策,安定、河州、官川、唐汪川、洪济桥等地许多人被杀,剩余的被充军伊犁或云南。从此,清廷禁止传教和聚众念经。而陕甘总督李侍尧在查办所谓新教余党时,大肆株连罗织,迫害无辜,结果激起了更大的反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新教徒田五等人又在甘肃通渭北六十里的石峰堡起事。

起义军久攻靖远、会宁不下,田五在战中挂掉,张文庆、马四圭等人遂率队伍折向东南,与通渭的回民一道攻通渭城。陕甘总督李侍尧连忙派甘肃提督刚塔率军镇压。张文庆、马四圭等人在攻占通渭城后,巧设埋伏,西安副都统明善及所部1200名士兵中伏全军覆没。乾隆盛怒之下,下令逮捕陕甘总督李侍尧、提督刚塔入狱,改命福康安为陕甘总督,与海兰察统兵进攻义军,同时还命阿桂领健锐、火器营士兵赴甘肃督师。

六月,福康安统兵至隆德,进攻静宁底店,斩杀数千。此时,义军已放弃周围小据点,全力固守石峰堡,“堡踞万山中,四面削险,沟堑纵横”,十分险要。清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福康安、阿桂等遂又采取断绝水源之计。七月,石峰堡被清军攻陷,生擒张文庆等,起义失败。

这两次暴乱共约造成二万多人死亡,许多人流离失所。这只是“同治陕甘回乱”的前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