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军灭明朝前夕,李自成为何放弃称帝,求崇祯封自己为西北王?

崇祯十七年,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已先后离世,吴三桂又身陷辽东战场无法脱身。在军事上,崇祯已无可用之人。而此时,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正势如破竹,直抵明朝首都北京城。眼看276年国运将终,不过上天还是给了崇祯一个缓冲的机会,若能把握好,明朝尚有一线生机,延续国祚。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抵达居庸关,十六日行进至昌平沙河一带,十七日就已经抵达西直门。这一路几乎没有遇到抵抗,顺利的程度连李自成都感到惊讶。明朝并非没有在京城外围设置防御,而是崇祯确实无将可用,朝中大臣又信不过,就派了身边的亲信太监担任监军。这些太监没有一个尽职尽责的,都在给自己寻找后路,暗地里勾结李自成、刘宗敏。只要大顺军一到,他们就举旗投降了。

十八日,李自成并没有着急下令攻城,而是派投降的太监杜勋秘密进城去执行一项任务,什么任务?议和。《小腆纪年附考》第四卷记载,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作为交换,李自成同意“退守河南,为朝廷内遏群寇,助剿辽藩”,同时还有一个附加条件:“不奉诏与觐耳”。

要知道在两个多月前,李自成刚刚在西安自立称帝,凡是起义造反的农民军首领,哪有不想当皇帝的。此时的李自成拥兵百万,灭掉明朝只在旦夕之间,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偏要去崇祯手底下当个西北王,这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大顺军虽号称百万,但是虚数,实际也就十几万兵力,除去老弱病残,真正有战斗力的也就数万人而已,可以说是一帮乌合之众。初期发展迅速,完全是依靠乱世的天灾人祸,聚集了众多难民。遇到孙传庭这样的明军将领,李自成只有被击溃的份,还差点丢了性命。能一路顺利的打到京城,只能说是运气好,而不是战斗力强。

在大顺军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降过来的明朝官军,这些人只是为了拿军饷,打仗是不能依靠他们的。而在江南地区,还分布着数量庞大的明朝军队。另外张献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而李张二人素来不和,再加上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清朝军队。无论哪一方势力,都是李自成不敢小觑的。况且李自成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缺乏稳定的军饷来源,所以后来李自成进京后,第一件事就是疯狂搜刮银子。

这种情况下,即使李自成攻入京城,灭亡明朝,也很难坐稳皇帝宝座,他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几大势力合力攻击。与其这样,倒不如与崇祯议和,接受明朝的分封,割据西北,暂时当个土皇帝。一可以为经营自己的地盘赢得时间,二可以借助明朝的力量消灭打压清朝和张献忠,消除潜在竞争对手。三可以获得正统性,去掉贼寇的帽子,把自己的队伍纳入明朝的后勤体系当中,当然,李自成并不清楚崇祯比他还穷,哪有多余的银子给他。

崇祯帝也不傻,他自然明白这是李自成的韬光养晦之策,并非真心归顺。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时崇祯已经没得选了,同意的话就为明朝赢得喘息的时机,不同意就立马灭亡。所以对崇祯来说,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接受李自成的议和。改变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还可以利用李自成去攻打清军。

崇祯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让大臣们表态。但大臣们心里都清楚崇祯的为人,如果向好的一面发展,那一定是崇祯的功劳,圣明独断,如果向不好的一面发展,那所有的错都由大臣来背,搞不好还要掉脑袋。所以这时候大臣都不敢发表意见。大臣不开口,崇祯也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最终断送了大明朝的翻盘机会。

于是崇祯对杜勋说“等朕想好了,再颁旨”。杜勋回去转告李自成,李自成听了崇祯的回复,大军已经铺开,哪有耐心等你慢慢考虑,于是彻底放弃了议和的念头,下令全力攻城。从明朝开国以来,就一直奉行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的四不政策,朱棣天子守国门在前,崇祯君王死社稷在后,这一犹豫,丢了江山,留住了气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