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如同“想象力银行”,提供了难以透支的多重灵感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世俗化的时代,是艺术走向自律的时代,作为美学概念的“文艺复兴”,对于艺术精神来说具有怎样的内涵?日前在沪举办的《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出版座谈会上,多名学者齐聚谈到,文艺复兴中蕴含的艺术财富值得多角度深度挖掘,尤其是美感的世俗化呈现,如今看来仍具启示。新书作者、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美学学会副会刘旭光说,观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一种纯静朴实之美,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无论是画面里的人物,还是人物脚下的一株小草。“尽管画面被诸多现实的人物和器物所充满,但宗教热情还是从深沉而神秘的平静图景中流淌出来。”

《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与艺术》列入“光启文库”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与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新近出版。这部著作试图站在当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角度,以探源方式追索隐藏在艺术繁荣背后的力量与条件,追问当下的艺术精神由何而来。书中既还原与探究了一些美学观念的历史,也实践和应用了图像学方法,把美学问题历史化、具体化。

回溯“近代”,文艺复兴正是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所在,而佛罗伦萨又是文艺复兴的起点。“在过去500年的任何一天,任何一个走进佛罗伦萨的人,都会被无处不在的艺术所震撼,几乎每一座教堂的外部与内部的艺术品不可胜数。整个城市就是一座美术馆,艺术就这样毫无遮拦地、绝不阻隔地呈现在每一个观看者面前。”刘旭光认同考古学家柴尔德所说“城市”对于文明的意义:文明起源于城市,并不过分,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艺术创造进入辉煌繁荣的阶段,开拓出了艺术的新纪元,而新文化与新文艺几乎都是在城市中产生: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莫不如是。

“每个人从事文艺也好、美学也好、艺术也好,最好有一个想象力的银行,佛罗伦萨就是刘旭光的银行,这个银行可能不会透支,永远会给他提供灵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汤拥华说。

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建疆看来,文艺复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过去读过一些西方美学史著作更多偏学理分析,而《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有对于具体建筑、画作、艺术品的细节解读,可读性强。”

比如,书中以拉斐尔油画《教皇利奥十世和二主教像》为例解析,画作中细致入微的刻画令人赞叹,光是椅背上金属小球都能看出列奥的背影和窗户的倒影,以及对桌上打开的书的细节呈现,都传递出艺术家对美感的敏锐。

书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在商业竞争中转化为一种虔诚,在大多数艺术家的传记中都能看到这种虔诚——乌切洛对于透视法的执着,布鲁内莱斯基对于古代建筑的研究,马萨乔以及所有伟大艺术家对于人体解剖的执着,达·芬奇对于自然写生的执着,更不用说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天顶下的四年半苦行般创作。这种虔诚推动着艺术不断自我超越,从而萃取出艺术自身的特性或者说领地,它慢慢地和手工业分离了。

“从文学的角度来讲,作者在新书中运用了知识主义的角度,非常形象地表明了画作诞生过程,包括风景怎么出现、脸部怎么变化等,可以看出宗教绘画和世俗绘画之间的借用转化。”上海大学教授孙晓忠说。

《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

刘旭光 著

商务印书馆

多年前,哲学家黑格尔曾提炼十五六世纪意大利艺术的“美”体现在:对世俗生活的反映,对宗教情感的表现,再加上古代艺术美的原则。而书中援引的当时艺术界大咖乔尔乔·瓦萨里发表的一番评论,至今看来仍具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远视的情况下,鲜明和遒劲的轮廓往往比精细的打磨和润色更使其生动逼真,充满生命力,而且,轮廓常常是艺术家灵感迸发时一挥而就的产物,虽寥寥几笔,但作者的理念已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反之,如果一个艺术家从来都不知道何时应该停止工作,那么,劳累和过度勤奋有时会使他丧失创造力和判断力。”在这段话中,创作的精髓不再是技艺,而是一种灵感,这是一个新观念。

据悉,出版座谈会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举办。新书所属“光启文库”分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讲坛、光启读本、光启译丛六大系列,展示当代学术研究成果,引介国外学术精品。在出版界看来,“光启文库”是商务印书馆引介海外优秀经典图书这一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有力补充。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