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第一牛人!靠发行债券收复了大片国土!(上)

清末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平定西北,收复新疆,是清末为数不多的“提气”事件!能在国力江河日下的时代,做出如此彪炳史册的大事,可见左宗棠绝非等闲之辈。

人们读史看到的,往往是左公手下的8万湘军子弟,只用了不到5年,就从西安打到了西部边陲。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时代,打仗都要天量花钱的,武器装备先不说,后勤保障和兵员的抚恤都是大把的银子。那么在国力孱弱,财政一片混乱的晚清,左宗棠是如何解决西征的军费呢?在这个问题上再次显露出他的超人之举。

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政府的权威已经基本扫地!各地暴民不断造反。西北尤烈,而阿古柏趁机入侵,并且得到了俄国和英国的暗中支持。眼看大清的万里江山就要分崩离析。朝堂上出现了“塞防”和“海防”派之争,海防派的代表就是李鸿章,居然主张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把钱全花在海军上。若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中国到今天还不知道什么样子!可见李鸿章这个软蛋的负面影响有多恶劣!而左宗棠却坚决主张保卫西北,用拳头收复国土,震慑列强!

李鸿章喜欢遇事就求和,最终无非是割地、赔款,最终目标是想不割或少割地、不赔或少赔款。喜欢显露他“以夷制夷”的所谓外交手腕。而左宗棠坚决主战,在战场上“以夷制夷”,先发制人,借洋人的洋款来打击另一国洋人。谁的手段更高明,看结果就知道了!

同治年间西北连年用兵,年费银800万两以上,“协饷”拖欠越来越严重!最多时,朝廷拖欠饷银2700多万两,也就是3年以上的粮饷!左宗棠屡次向朝廷催款,怎奈清政府国库根本没钱,居然要左宗棠自己想办法解决“协饷”问题!

大清在乾隆年间彻底平定大西北,驻军和西北用兵,军费一项,多以协饷方式解决。何谓“协饷”?就是西北各省土地贫瘠,人口较少,财政常年难以自立,故由户部和内地富裕各省,每年调拨银两维持西北的军政开支,又因开支多用于军饷,故称调拨银两为“协饷”。

相当于现在的财政转移支付。

从1760年开始,朝廷每年从内地调拨“协饷”二三百万银两,因鸦片战争后财政日益破败和太平天国占据了最富裕的东南数省,咸丰年间,协饷屡次裁减,数额大幅下降,到同治初年,每年实拨协饷仅44万两,而且常常拖欠。在每年应拨协饷中,两江60万两,浙江144万两,广东84万两,由于历年拖欠,至光绪初年,各省共积欠协饷已达2740万两!

在同治之前,大西北相对稳定,朝廷对协饷催收不积极,而东南各省自然装聋作哑,也不积极上缴。等到左宗棠决意西征,就到了必须激活各省多年来欠账的时刻。在朝廷催不动的情况下,干脆让左宗棠自己去“催收”!左宗棠只好逐个的“央求”各地方大员及时协饷,然而,“一任函牍频催,率置不答”。

沿海富裕各省,要么哭穷,要么借口筹办海防,自顾尚难,纷纷要求缓办甚至直接停办协饷!致使左公仰天长叹:“西北有必用之兵,东南无可指之饷,大局何以能支!”没有了乾隆时代大一统的全国动员的财政统筹能力,朝廷财权失落已经是积重难返。左宗棠只好自己想办法!办法就一条:引入市场机制和理财能手!那么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