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筹算的发展和珠算的应用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和在这基础上以筹为工具的各种运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极为出色的创造。“它比世界上其它一些文明发展发生较早的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希腊所用的计算方法要优越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稿》1985年科学出版社),印度直到第六世纪(相当于中国的隋代),20、30、40等10的倍数仍用特殊的记号表示,到了相当中国的唐代才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明显证据。“现在通用123456789所谓的“印度阿拉伯数码’,大概在十世纪才传到欧洲。而其渊源很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人民的一项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英国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说的那样,“如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

制,就几平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这充分说明早期筹算技术的出现,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自汉代一直流传至今,对后世历代数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古算书《九章算术》,就是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而形成具有自已的独特风格的数学体系。

但是筹算也同时存在着弱点,筹算不如笔算或其它计算方法,主要在于筹算在计算过程中的中间步骤不能保存,因而检验较难,以至影响到逻辑推理的发展。还有第算术演算十分繁琐,也不适应不断发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的需求,于是在长期的数学实践中,人们们逐浙由筹算演变到珠算,从而出现了算盘。所谓算盘,据据《辞海》解释释:“其形长方,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从九档、十一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在古算书中记载算盘名称的,始见于明代

吴敬所著《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约在明代初期逐渐流行,因其简单易学,运算方便,很快普及我国各地,并流传于东亚各国。

1985年,旬阳县早坝川发现一处宋代窖藏,其中出土有数粒算珠,珠为瓷质,灰白胎施黑釉,中有穿孔,珠径4.2厘米,与现在算珠无异。国内迄今还尚未见关于算珠出土的报道,旬阳算珠是出土的首例。

珠算术是用算盘演算,比筹算术用算筹演算方便的多。因此,在商业发展需要的条件下,珠算盘作为数学计算的一种简便工具,很受人们的重视和欢迎。

元末明初人陶亲仪所著《南村辍耕录》中,有关于珠珠算盘的明确记载,书中讲到一条俗谚,这条俗谚用“描盘珠”和“算盘珠”打比喻说:“擂盘珠,…・不拨自自动,”“算盘珠拨之则动。”既然算盘珠不像描盘珠那样可以自由转动,那么算盘珠必是被串起来固定在器具上,拨弄它时只能按一定方向移动。又如《元曲选·庞居士误放生债》一折中有“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的岁数”一句唱词,说明那时珠算盘已是一件比较常见的计算工具,因此被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去了。

据此可知,珠算术至迟在元末已经普及,而它的产生当在此之前的宋代,虽然史无明文,但是旬阳出土的宋代算珠,却是珠算术发生于宋代的极好证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