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神张爱玲的穿衣经:会穿衣服的女人,生活不会糟糕

1945年4月6日,在上海《力报》上出现了一篇小文——《炎樱衣谱》,这篇只有短短数百字、类似广告的小文,静静地刊登在报纸上,很多年之后,才像遗珠一样,被人们发掘,因为,小文的作者,是张爱玲。

鲜少有人知道,除了作家的身分外,张爱玲对于穿衣搭配颇有研究。

她曾说:

“你不要指望男人会因为你的心灵美而爱上你,其实,心灵美固然很重要,但是,发现心灵美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找人办事,人们首先发现的并不是你的心灵,而是最直接的衣着打扮。”

这句话放到现在,简直太有共鸣了。

高中时期,因为我爸认为的打扮会影响学习,所以我爱美的天性一直被打压,每天都是大大的校服配宽松的牛仔裤加上运动鞋,要是没有长头发,大概看不出我是个姑娘。

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我们班会打扮的几个女孩子,我时常偷偷观察她们。漂亮会打扮的姑娘更受欢迎,就是我那时总结的理论。

因为有正确的审美引导,不会沉溺于打扮,所以她们的学习并没有落下;女孩子会私下向她们讨教搭配方法,因此性格不错的漂亮女孩还能收获更多朋友;

因为好看又成绩优秀,男孩子们也不敢轻易追她们,敢追的大多也足够优秀;因为周围优秀的人变多,她们也会对自己的要求变高,也更自信。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好看的人只会更优秀。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光圈效应」,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头上都有一道光圈,它会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转换它的大小及光泽。

当你碰到权势比较逊,资格比你小,甚至只是外貌比你差的人,你的光圈就会自然放大及变亮。你说话声音的自信,神情都会有所不同。甚至你对周遭事物的标准也会有所改变。

衣服作为人的脸面,其实就是你光圈外在的体现。2

说到开头提到的那篇《炎樱衣谱》,其实是张爱玲为其好友与其妹妹合开的服装店写的“广告软文”。

“八岁梳司头(风靡民国的一种发型,在当时代表着格调),十岁要穿高跟鞋”,从骨子里,张爱玲就散发出一种对时尚的狂热追求。

文中张爱玲分别介绍了为好友炎樱设计的三种服装“草裙舞背心”、“罗宾汉”和“绿袍红钮”。

张爱玲为她的英文原作《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配的时装图

草裙舞背心

每一个女人都有一条阔大无比的绒线围巾,深红色的居多,下垂排穗......炎樱把她母亲的围巾拿了来,中间抽掉一排绒线,两边缝起来,做成个背心,下摆拖着排须,行走的时候微微波动,很有草裙舞的感觉。

罗宾汉

苔绿鸡〔麂〕皮大衣,长齐膝盖,细腰窄袖,绿条清简。前面一排直脚钮,是中国式的,不过加以放大,鸡皮扭作核桃结,绒兜兜也非常可爱。苔绿绒线长筒袜,织得稀稀地,绷在腿上,因为多漏洞的缘故,看上去有一层丝光。整个的剪影使人想到侠盗罗宾汉。

绿袍红钮

墨绿旗袍,双大襟,周身略无镶滚。桃红缎的直脚钮,较普通的放大,长三寸左右,领口钉一只,下面另加一只作十字形。双襟的两端各钉一只,向内斜,整个的四只钮扣虚虚组成三角形的图案,使人的下颔显得尖,因为“心脏形的小脸”,穆时英提倡的,还是一般人的理想。本来的设计是,附带地还有一种桃红的Bolero。

这些衣服闭眼一想,果然是符合张爱玲的时装观点,苔绿色的大衣,即便是今天,穿出街去,也会引起路人的纷纷侧目吧。

而桃红柳绿这样极高饱和度的搭配,恐怕除了有着明艳动人的五官和浑然天成的衣架子大美女,旁人绝不敢轻易尝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阅历不同,理解的时髦就会完全不同。如果张爱玲设计的这几件衣服穿到我身上,大概有一种周冬雨穿了张嘉玲衣服的感觉。

意识到需要打扮自己,其实才是第一步,时装是很势利的,衣服越好看,对人越挑剔,不只是挑长相,还挑年龄,挑阅历,挑学识,挑气质。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穿衣风格,时尚杂志GQ主编王峰曾说过一个八字原则,倒是可以借鉴:“认识自我,表达自我。”

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有过失足经验的人都知道,得经历多少事才能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基本算下来,寻找合适的穿衣风格就是一条铺满金钱且没有捷径可走的路,心痛。

所以,从小培养就变得很重要。3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黄磊女儿多多被网友指责的事,多妈晒了一组多多在做手工的照片,没想到很多人被多多的耳钉和戒指吸引了,还有网友询问多多这样会不会早熟?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样的评价是什么感觉,当我看到这个评价时,非常难过,带耳环、戒指是小女孩对美自然而然的追求,这与成熟之间有什么关系?

黄磊9岁女儿黄多多在学习化妆

早在1793年,德国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所谓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孩子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然而过去225年了,为啥还有人对孩子爱美进行无理打压呢。

我算比较幸运,我爸虽然一直压着我,但我妈却是一直支持我,他俩简直是两种极端,我仍然记得我大概7、8岁的样子,我妈和我三姨在家里对着镜子贴双眼皮的场景。

学业负担还没那么重那些年,她隔三差五就会去带我逛商场,帮我搭配衣服,一起讨论当年流行的款式。今年四十多岁的她,去年还给自己买了一条破洞裤,搭配着穿起来也毫无违和感。

因为有了这些铺垫,我才能用高考结束后的两个月时间脱胎换骨,换来一句老同学的你是不是整容了。我妈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好的衣服可以为自己增加能量,今天平静恬淡,或者神采飞扬,全靠这身衣服撑着。

4

张爱玲走上时尚之路,大概也源自于她母亲,据她的描述,母亲酷爱剪裁,每次与小姑从街上买了布料,就要在镜子前打量一番,乐此不疲,逼的父亲说出又不是衣裳架子这样的话来。

另一方面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并非歌舞升平,但也正印证了那句“乱世出新知”,西洋思想的大量引入,让中国文化艺术各个方面开始出现反传统的骤变,这给了张爱玲很多的灵感来源。

西装搭配旗袍,小卷发搭配酒跟鞋,别针、钻石、帽子各种装饰品一样不落,把中西混搭玩转的非常溜,一度,人们提起她来,就用穿着大胆,奇装异服来评价她。

但她对此嗤之以鼻,也在文中为自己抱不平:“只有对于现在流行的衣服式样表示不满,却要被斥为奇装异服。”

在《炎樱衣谱》的姊妹篇《更衣记》中,她还曾为当时女子不能穿得出众一点感到愤慨:“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1943年张爱玲初出文坛,带着她的两本小说去拜见《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先生时。“只见她穿一袭鹅黄缎半臂旗袍,因高条的身材更显得袅袅婷婷,她梳着四十年代上海最时兴的爱司头,使她浑圆的脸庞愈显饱满。”

暮年的张爱玲虽早失去在服装上惊世骇俗的兴趣,但在一些场合下,她仍注意自己的服装。庄信正夫人杨荣华说:“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型出色。”

爱美是本能,打扮却是能力,我一直觉得衣服是每个人内心的体现,会穿衣服的人,一定是能够发现自己的美,对自己也足够“狠”(保持身材真的需要很大的克制力,不狠心做不到啊啊~~~),她们热爱生活,享受用衣服来展示自己,所以生活基本不会太糟糕。

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大俗大雅的女子,她用她的衣着一如用她的文字,给中国文坛以及时尚界增添了一抹艳异的色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