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英雄 却因个性刚直招人忌恨 他与岳飞的命运何其相似

《明史》称一人-----“英迈过人,历事三朝”。

这个人,就是于谦,明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

他的命运与明朝两次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件事也使他的命运完成了从天上到地下的巨大转折。

他一身正气,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同僚与他为敌。他时常流露出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

这种情况,在官场中,本身就已经岌岌可危了。只要稍有不慎,就会立即被敌人死死抓住不放,将你置于死地、瞬间灰飞烟灭。

性格决定命运,确实有道理。

刚直的人不适合走仕途这条路。如果不跨界另寻生路,最终结局都令人叹息。

人们常说,你口中说的,就是你的人生。遇到不痛快的事,于谦总是拍着胸脯说:“ 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 似乎预示了于谦的结局。

“土木之变”后,于谦成为救时的英雄;“夺门之变”事件,却使他被奸贼污蔑陷害而丧命。

于谦少年时非常聪慧,读书很刻苦,志向高远。他最敬佩的人是文天祥。

于谦本是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的教育,15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进士。

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廉洁能干,使他美名远扬。

当时明宣宗对于谦印象极佳,很喜欢他。

那次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之后,明宣宗指派于谦负责控诉朱高煦的罪行。

于谦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当堂对朱高煦进行了义正词严、声色俱厉的指控。

随后宣宗派于谦巡抚河南、山西。

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主政一方的大员,于谦勤政爱民,做了很多实事,深得民心。人们称他为“于龙图”,有的地方还给他立生祠。

于谦从不送礼,更不收礼, 两袖清风。这样的做派被看作官场的异类,大官僚们对于谦很不满。

因为不肯送礼,于谦得罪了把持朝政的太监王振。

那些卑劣小人是没有任何良心道义的,太监王振记恨在心了,好官于谦的风和日丽的日子就要终结了。

1446年,小人王振虚构了一个“久未升迁,心怀不满”的罪名,把于谦送进了三法司,并判处死刑。

百姓数万人自动联合起来,进京请愿,众怒难犯,朝廷只好让于谦回去继续任职。

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南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贸然出征。

结果,在土木堡,明军被蒙古兵歼灭,英宗也做了俘虏。

这场 “土木之变”,把明王朝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国难当头,于谦力排众议,挺身而出。国家危难的时候,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

于谦集结了20多万军士,兵分九路,迎战也先。

最终蒙古兵撤退,于谦领导的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于谦因此成为民族英雄。

然而,八年后,这位国家功臣,在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情况下,依然被砍了头。

原因就是那次宫廷政变——“夺门之变”。

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仅有忠诚和才华能力,是走不远的。而且,往往越是有才华,越容易被害,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有人认为于谦影响了他的仕途,蓄意报复。比如徐有贞。

有人认为于谦不识好歹,结下怨恨。比如石亨。

还有的人,认为清正的于谦的存在,就是对自己是一种威胁,决计除掉他。比如曹吉祥。

风雨欲来。

1457年,皇帝代宗染病不起。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发动政变,把英宗接到奉天殿,上朝听政。

一个月后,代宗死去。 复辟的当天,英宗就将于谦逮捕入狱。

他们用“莫须有”的手段,以“谋逆”的罪名,将于谦处以极刑。

于谦死了。

他言明心志的《石灰吟》至今传世: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