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丨泰山vs华山,看看你的文化底蕴有多少?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汉中摩崖石刻

简介

汉中摩崖石刻是指位于陕西汉中褒斜栈道南口的石门一带, 以汉魏时期为主的摩崖石刻,约有160多块,其优秀的代表就是被中外书法界称为“汉魏石门十三品”(共13块,现藏于汉中博物馆)。这些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地位,已经引起中外书法界的关注。但由于汉中长期处于闭塞环境,与外界交流不够,加之石门水库的修建限制了摩崖石刻的原址保护,故其在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

记述内容

石门摩崖石刻以记述褒斜栈道开凿、水利修建、以及题咏为主要内容,在时间跨度上,上迄东汉,下至明清,尤以东汉永平年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人称《大开通》)、《石门颂》、北魏《石门铭》等为最著名,受到历代中外书家赞颂。

记载史书

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洪适的《隶释》,赵明诚的《金石录》等著作中对汉中石门石刻都有著录,尤其清代以来,研究和著录汉中石门摩崖石刻者日多。有清以来,凡较为重要的书法研究和辑录隶书碑帖,几乎都收有汉中《石门颂》等作品。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毕沅《两汉金石记》、《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以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还有历代《一统志》、省、府、州、县志中都有著录。清代大学者杨守敬、康有为均称赞石门书法艺术;孙中山先生和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也极其推崇石门书法。

民国时期,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海》,其封面就是集汉中《石门颂》中的“辞”、“海”二字而成。近几十年来,文化开放,每年日本书道界有不少书家来汉中瞻仰石门石刻,都给予了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界权威种谷扇舟先生1988年访问汉中时,亲笔写下了“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题字,其石刻至今屹立在汉中博物馆。每年日本及各国游客莅临汉中,都要瞻仰汉中石门摩崖石刻书法,无不叹为观止。

泰山摩崖石刻

泰山白马石摩崖石刻200余块,采用原刻石照片及拓片对照的方式印刷排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书法名家的墨迹及独特的雕刻功夫,是一部集书法石刻大成的文化大餐。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中国古代石刻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如果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来形容,也毫不过分,而泰山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泰山屡见于文献记载。当年秦始皇及秦二世的刻石至今所存仅有真假难辨的十个字了。汉朝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不仅历代帝王将相屡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文人骚客纷至沓来,而且泰山更成了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圣山、神山,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于是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碑刻、题名。

佛沟摩崖石刻

佛沟摩崖石刻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乡寺门村东南8公里处香山山腰。此处为桐柏山余脉,当地群众谓之佛沟,凿于唐代。

造像分别雕刻在山上两块天然巨石上,两石相距0.2米,南石高2.6米,宽2.7米,厚1.5米;北石高3.1米,宽3.3米,厚2.5米。总计造像32龛138尊,其中南石四壁造像18龛66尊,北石三面造像14龛72尊。

最大佛像高1.4米,最小仅高0.2米。主要内容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12罗汉像,12臂观音等。

华山摩崖石刻

华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遗迹。这是一笔留给后人的财富,华山即以山势险峻著称,也以历史悠久而闻名,自唐以来,有不少名家留下墨宝。惊叹"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峭拔险秀之余,更感山崖中多达千余的摩岩石刻是华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华山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被誉为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博物馆。石上书法,行、草、隶、篆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