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这座门里面才是建于宋代的岳麓书院大门

湖南岳麓书院又称千年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合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肇始于此,至今1039年。书院办学仅二、三十年就成绩斐然,为表彰周式办学成绩,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岳麓书院院长周式予以褒奖,封国子监主薄,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请求回岳麓书院。皇帝就赐他经书并亲书“岳麓书院”匾额悬挂于大门正十方。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岳麓书院才人辈出。至清末1903年,在举国“废书院、兴新学”的大潮中,岳麓书院与隔湘江相望的另一所千年学府——城南书院一道改制,成立新式学堂——湖南高等学堂,成为今天湖南大学的前身。难为可贵的是岳麓书院文脉历经千年,至今不绝。

岳麓书院的面积为两平方米,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万幸“文夕大火”不曾烧到湘江西岸,使这座千年书院得以保全。主轴线的主体建筑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讲堂两侧是半学斋、教学斋,是学生的教室和宿舍。两侧是主体建筑东路黄瓦红柱的是文庙,西路百泉轩及园林建筑,这是古代书院比较典型的格局。岳麓书院前门,是一座造型简洁的大门临街而立,门上方高悬一匾“千年学府”,楹柱上一副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简单的一联高度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才,发展地方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这座门里面才是建于宋代的岳麓书院大门。

进入前门是后是赫曦台,建筑很有特色,成“凸”字型,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样式,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赫曦”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红如火烧,指的就是红色;曦,指早上的阳光。赫曦就是日出赤红的意思。关于赫曦台的命名,还有一段来历。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千里迢迢从福建崇安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拭一同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两位名家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世间万物一派生机,便激动不已,于是就将观日的地方称为“赫曦”,后来张拭在岳麓峰顶看日出的地方筑台,朱熹题名“赫曦台”。后来山顶的赫曦台倒塌,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书院的大门前重新筑台,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保留至今。左边墙壁上是“寿”字,此字用二笔写成,形如龙蛇盘绕,被人们传为仙迹。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在书院举行重赴鹿鸣宴宴会(鹿鸣宴指古代的地方官宴请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中试的学生的宴会,因为宴会上通常都演奏《诗经鹿鸣》从而得名。重赴鹿鸣宴是指鹿鸣宴六十年后而举行的宴会),这天,达官贵人、科场举子云集岳麓书院,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热闹非凡,正当兴头,一位衣衫褴褛,脚着草鞋的老道人来到院内,自称前来赴宴,那些士人见来者只不过是一个无名老道,便不是很善意地叫他先写几个字,道人当然明白其中之意,随手拿起墙边的扫帚,伸入黄泥水中,将扫把一举,唰!唰!两笔写下丈多高的“寿”字,然后把扫帚一丢扬长而去,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在看那字,健笔如龙,力透骨肌,方知遇到了仙人。山长罗典在惊叹之余,曾托人寻访过此位老道人的仙迹,但却不知下落。后来为了弥补过失,也同样为了对称,罗典在右边的墙壁上补书了一个“福”字。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寿”字状如龙蛇缠绕,暗指“藏龙”,而这个“福”字用一笔写成,笔力强劲,形如猛虎下山,暗指“卧虎”。这里是借“福”、“寿”二字的迹象保养岳麓书院,也说明了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之地。除去故事的传奇色彩,福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期盼。在屏风的另一面可以看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拭,明代著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泽东留下的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