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源||中国画“知白守黑”之思索

张洪源

山东莱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培训班导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画“知白守黑”之思索

张洪源/文

我有一本画册的名字叫《禅画话禅》,听起来很有禅意的名字。可是不知看这本画册的人是否发现,我在开篇的第一页就引用了清代画僧担当的两段话:“画中无禅,唯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三昧在于无墨处.不劳画里觅痴僧。”可见画中无禅,如果说画中有禅,那是错误的认为,是不对的。再好的一幅画作,若指月之指,指月而已,其本身并不是月亮,禅意只在画外而不在画内!佛在《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子清晰的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的,如梦幻泡影一般无常,如同早晨朝露、空中闪电般须臾、刹那,所有法都应该如此来认知。画作亦如此,一幅好的作品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让人高歌的禅境,所具有的最大作用无非是通向大道的地图。它可以让人弦外觅境,体悟大道。

“知白守黑”这个成语源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大意是:知道那白,守住那黑,是天下范式。对这句话的翻译与解释,历来学者们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让人了义不得。其实这句不需另寻他解,老子的弟子关尹喜在其著作《关尹子》中已经解释的很明白了!《关尹子》中云:“吾道如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可见“道”如同在暗处。因为在明处不可能见到暗中任何一点东西,而在暗处可以见到明中区域内的所有事物。我想理解了《关尹子》中的这一段,也就理解了什么是“知其白,守其黑”了!当然守住“黑”的言外之意不是为了来看明中区域的事物,而是不要有憎爱的分别心,明而不明,本心清静如初。正如《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言“明道若昧”,“昧”字就是“暗”、“不明”的意思。心若处暗,心神清静,自然眼见而不为其明,也就不去分别了!佛教有个词叫“三昧”,源于梵音,也译为“三摩地”。意思就是止息杂念,使心神清静。《大智度论》中云:“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可见天下“范式”之所在。

“知白守黑”一词,什么时候进入了书画理论我们无法准确考证,当然也没有必要去考证。一些书画理论中经常见到这个词。我问过很多人这个词的意思,基本都如问书法中的“一波三折”,答非所问,不得其解。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人不同,思想、理解肯定会有所不同。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个天下的“范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范畴”。范畴,为哲学用语,由来于“洪范九畴”,是高级的概念,能应用于任何事物,是一个普遍的哲学概念。《尚书》中有“洪范”一说。何为“洪范”呢?所谓的“范”,就是制作青铜器的模具。制作青铜器以前,先按要求用泥制作一个“模型”,然后在“模型”的基础上反模一个“范”,把铜水倒进“范”里,凝结后就可得到如“模型”造型相同的青铜器了。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模范”一词,就由来于此。青铜有范,治国也有范,老子治国的“范”是什么?老子治国的“范”就是“道”。而这个“范”用在中国画中是什么呢?我想这个概念对所有画家及美术理论家都是模糊不清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是一个高级而普遍的哲学概念,冒天下之“范式”。因此“知白守黑”一词,用于中国画理论中亦无可厚非。然能有几人明白“知白守黑”应用于画面笔墨的布局中却是“反相”的呢!何为“反相”呢?简单地说就是原来的“黑”此时变“白”了,“计白当黑”了!画面中笔墨表现的所有物象内容,都是明中区域所见之相。而画面的“空白”处,则是“守黑”之处。黄宾虹曾教诲林散之云:“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可见画面的“空白”处是“守黑”之处。如现代绘画中所说的“负形”相同。现代绘画中认为画面的“空白”与“主体”内容同等重要,所以将“主体内容”称为“正形”;“空白处”称为“负形”,“正形”与“负形”相互作用,因此而产生出了“正”与“负”的画面结构。当然这是一个画面空间问题,说起来话就长了,在此我们不一一赘叙。

对于绘画作品而言,再有名的画家也无需表白其作品本身有多么高的艺术境界。艺术最高境界是模糊的,无法思考、描述、传递。只能用心灵去感悟而达到“空相如一”。绘画作品的生命力在画外而不在画内,是通过“形式”来言外“形势”而体现出的一种思想及精神状态。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中说:“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因为这个缘故,每个形势都要产生一种新的精神状态,一批新的作品。”可见“形式”是“形势”及“精神状态”的体现。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它可以穿越时空,展现另一个世界的某些东西,展现时空中不同时间的不同层面,给观者以无限的思考。它的生命源于佛、道等无意识。因而艺术家的作用就是要给有限的“形式”赋予无限的精神。由此可见,画内“知白守黑”的重点应在能让观者于画外体悟到什么是“知白守黑”的“天下式”,而非画本身“形式”的玄乎!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意是:道可得可行,不是“恒常”的道;名可言可称,不是“恒常”的名。对这一句的翻译与解释,历来学者们是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其实研究古人的经典,最好是能精神上穿越时空回到他们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悟。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可见越接近于经典创作的年代,就越容易准确理解经典的本意。对于《道德经》的理解,要说乎上,最乎上的应该是老子的两个弟子:辛文子与关尹喜。这两人都有传世经典,辛文子有《通玄真经》、关尹喜有《关尹子》。通过这两部经典我们可以轻松准确地诠释整部《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告诉我们什么是“道”,以及“道”的精神、特征、特性,也可以说是“道”的本体或本来面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在于《关尹子·宇》中云:“道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关尹喜说道终究是不可得的,你可以得到的,名叫“德”不叫“道”。道终究是不可行走的,你可以行走的,名叫“路”不叫“道”。由此可见“道”不可得到、不可行走、不可言说、不可称呼,是无名无相的。文子《通玄真经》第一卷中老子曰:“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知时者,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可见书是言语的表达,言语是智慧的表达,智慧不是道理。绘画作品与书一样,也是一种言语的表达,无非是它更直观更形象一些,也是一种道理的表达,可以让观者言外生智。《通玄真经》第五卷中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

有一次我和一位画画的人聊天,他对我说他的画中有“神”,我问他“神”在哪里?他非常玄乎地说:“在空间中有那么很小的一点点。”我很肯定地对他说:“那你着相了!”佛在《金刚经》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这里“见”字,不是眼见的“见”。是“见性”的见。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大千世界的所有的形相,全都是虚妄而不真实的。如果能体悟到众形相都不是真实的形相,那就是体悟到如来了。那什么是“如来”呢?《金刚经》中佛也告诉我们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没有那个地方来,也没有那个地方去,本来就这样。三祖僧璨《信心铭》中云:“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里的“有缘”和“空忍”,是谈“有”和“空”的。有和空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一般的人对“有”字能懂其意思,但往往把“空”字误认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理解就执空了。这个是心无一物的自然空无。所以执有、执空都是不正确的。那怎样才正确呢?即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空,以“平怀”对待。平怀了也就平等了,平等了也就没有什么分别、憎爱和是非的对立了,对立不存在了,万物也就绝对了。不住空有,没有了对立,也就没有了拣择、分别和憎爱,存在也就消失了,也就凡圣一如,泯然自尽了。

一幅没有弦外音的绘画作品,若尘沙、粉珠、碎玉。形质虽有区别,然境界却别无它殊,无非“花花”而已,厅堂之上的装饰罢了!一幅好的绘画作品,纵然弦外不能指向大道,起码亦如洗衣粉能涤荡污垢,让观者以借摄心,不忍废去,亦可传承。因此一幅好画,一定是指向大道的地图!画僧担当说过:“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也非画。”可见“画”不是“花花”也不是“画画”,而是“化画”,指向大道的“心画”!东晋高僧法显说:“心生种种画,画生种种心,心画不二者,即是如来身。”

2017年10月洪源写于大河堂

作品精选

人物作品精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