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湖本是中国领土,一半淡一半咸,后归属一邻国,现面临灭湖危险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巴尔喀什湖的历史,巴尔喀什湖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夷播海,自汉朝以至清朝,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中央王朝的有效管辖范围,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于碎叶城,碎叶城就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碎叶川(今楚河)附近。《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又西行千里至碎叶城,水皆北流入碛及入夷播海。”

(从太空看巴尔喀什湖)

在西汉时期,居住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部族有康居、大宛、无雷等等,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到达乌孙之地。

大宛盛产汗血宝马,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车令带着黄金二十万两和一匹用黄金铸造的金马出使大宛,换取汗血宝马,但是,被大宛毋寡拒绝了,后来大宛王还命其部属抢夺了汉使的财物,汉武帝大怒,发兵攻打大宛,此役,汉军取得胜利。

大宛是西域最强的一个部族,汉军胜利的消息传到西域,诸部皆震,纷纷归属汉朝,汉朝在轮台、渠犁一带设置了屯田,自敦煌以西至盐泽,皆有汉朝设置的烽燧、亭障。

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今新疆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所管辖的范围,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区域,当地部族首领、王侯“皆佩汉印绶”。

(巴尔喀什湖的湖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陷入群雄争立的局面,中原王朝对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管理,但是这一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非常密切,商旅往来不断,随着大一统王朝的重建,这里又重新归属中原王朝,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因其生母为汉人的缘故,心向中原,率部内迁,与此同时,亦有不少汉族居民迁往“乌孙故地”(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居住,李白的先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迁徙至碎叶城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西南附近。

唐朝的时候,碎叶城与龟兹、疏勒、于阗并列为“安西四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属于安西都护府管辖,安西都护府属于陇右道,所以,《新唐书·地理志》“陇右道”一节,记载有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的地理概况。

(唐太宗画像)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朝在西域地区的边防军相继内撤,参加平叛,唐朝政府遂逐渐失去了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控制,不过,在宋元时期,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仍然先后是中国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管辖区域,如西辽、察合台汗国等等。

辽朝灭亡之际(公元1124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西奔,在以虎思斡耳朵(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建立了西辽政权,西辽政权存在了90多年的时间,直到1218年被蒙古帝国征服,在此期间,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是西辽政权的疆域。

在元朝的时候,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察合台汗国的封地,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蒙古四大汗国是元朝的藩属国。

清朝乾隆年间,清廷平定准噶尔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纳入清朝的版图,属伊犁将军管辖,清廷还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建立了定期巡边的制度。

(乾隆皇帝画像)

在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沙皇俄国趁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通过这两个条约,沙皇俄国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划归俄国境内。

现在,巴尔喀什湖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湖泊,巴尔喀什湖是世界上第十三大湖泊,面积约为16996平方公里。

巴尔喀什湖有一半是淡水,一半是咸水,湖的西半部分盐度较低,属于淡水湖,而湖的东半部分盐度较高,属于咸水湖,东西两部分有一条狭长的水道相连,这条水道宽约3.5公里,西半部分湖面广阔,湖水较浅,这里有大量的河水注入,故而是淡水湖,东半部分湖面较窄,湖水比较深,因注入这里的河流比较少,故而是咸水湖。

(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工业)

巴尔喀什湖附近景色优美,湖边有大量的芦苇丛,绿茵茵一片,成群的野鸭、鸬鹚在这里栖息,湖周围的陆地上亦有野猪、狐狸、狼等野生动物出没。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中亚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业的发展,需水量与日俱增,导致了巴尔喀什湖湖水量的减少,如果不加以保护,巴尔喀什湖可能会干涸,有“灭湖”的危险,而且近些年来,巴尔喀什湖的污染也在加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