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到底有什么智慧,让王石、张学友、高玉良都爱不释手?

《人民的名义》有这样一个情节,高育良被高小琴的妹妹高小凤攻陷——幕后boss得知高育良喜好明史,遂训练高小凤熟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伪装成服务员与之接触,高育良果然对高小凤刮目相看,惺惺相惜,互生情愫,最终毁了自己。

无论剧中还是原著里,“万历十五年”反复出现,可以说是一条隐藏极深秘密贯穿全局的暗线,也是对最终结局的暗示。

它让歌神张学友都手不释卷,易中天也被它折服:“欣赏”这个词不能形容我对黄仁宇的崇敬……

风靡文学、史学界之后,它还席卷了国际商界、政界等精英人群,统一集团的罗智先、明基公司曾文祺都从中汲取管理企业的智慧。

连前地产巨鳄万科王石也对它推崇备至,不止惊叹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读,也是归零前的自省读物。

正如《深圳商报》对它的评价:“三十年来的一版再版,就像一杯功夫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积累,影响力从学界到民众逐步扩散。”

表面平平淡淡的万历十五年,里面细枝末节却预示明朝的灭亡,更埋藏让中国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那这本书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大师和普通人都爱不释手?

首先,《万历十五年》采用颠覆性方式叙述历史,从剖析历史上毫不起眼的1587年,来俯瞰整个明朝的兴衰,“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以不同阶层的人物为主线,

有万历皇帝朱翊钧、改革派文渊阁首辅大臣张居正、

保守派内阁首辅申时行、鹤立独行的文官海瑞、

末路英雄戚继光和一个矛盾的思想家李贽。

他们的结局或身败,或名裂,却展现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缩影,预言了大明帝国走向尽头的种种迹象,也留给中国一个翻天覆地的机缘。

其次,要归功于黄仁宇的独特写作风格。

不同于书斋学者笔下的历史,黄仁宇的历史是几十年游遍各地,历经生活的折磨和逼迫,融入本人奇特经历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他笔下人物有血有肉,细节以小见大,思想以大释小。将明史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熔入一炉,平静客观的文字令人反复玩味,不忍释手。

不夸张地说,在《万历十五年》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书写作和阅读的黄仁宇时代。

全书开篇:“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全书收尾:“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纪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