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中国少年一枪就打出了人生的精彩

1964年,解放军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全军大比武,网上有一部当时八一厂拍的纪实片,济南、北京两大军区选出的军事标兵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做汇报表演,虽是黑白片,但内涵丰富,可以看看那时候军队的训练水平,尤其是射击表演,水平惊人,精彩之极 。

从步兵班用武器上看,56式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已经闪亮登场,与62年以后全军开始大规模换装56式系列的背景相符,56式枪族开始换装后,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经受了实战考验,部队普遍反映良好,但换装是逐步进行的,如西南、西北部队参加对饮作战的五个野战师中,55师用的还是老枪:53式步骑枪、54式冲锋枪,53式轻机枪,担负红山口邦迪拉方向的主攻,打的相当好,到战后才换装 。

大比武缘起于南京军区的郭兴福教学法,副连长郭兴福的步兵技战术训练方法得到军委的好评,决定向全军推广,郭兴福当时用的轻机枪还是53式(仿苏联德普式),片中,也可以看到侦察兵在做攀墙表演时,也背着54式冲锋枪,这一时期,正是全军部队换装期间,可以回顾一下当年新枪配发后,在部队手中的表现。

56式冲锋枪射击时,左手的两种握持姿势,或护木,或弹匣,大军区层层选拔、集训出来的射击尖子们现场示范,枪迷们都别争了,哪种都行。

影片中出场的战士,用半自动打速射,全是行云流水一般,枪响靶落,弹不虚发,我军终于告别打一下拉一次的栓动步枪时代,好枪没的说,射手更牛。

片中所有使用半自动步枪射击的,无论是部队选手还是民兵,一律上着刺刀 。为什么提这个,因为网上一些军迷有上刺刀影响准确性这么一说,如果属实,至少对这些射手来说不适用,肯本没什么影响,或者影响忽略不计。作为五大军事技术之一的刺杀,是那时步兵训练的重点,片中也有对刺表演。1965年以前,56式半自动是剑型刺,以后才有三菱刺 ,从片中可以看到,都是剑型刺刀 。

八十年代的老电影《湘西剿匪记》里,有段情节,匪首瞿二十四化妆成轿夫,被解放军识破,转身就向山上跑去,四野的一位独臂团长,喊了声别开枪,然后不慌不忙地从战士手中要过一支步枪,单手持枪,右臂一抬,一枪就把跑到山腰的老匪撂倒,把枪扔还战士,喝声:上去绑了!帅气之至,看过片中的一段,就知道这可真没有一点艺术夸张:

左图出场的这个战士,先用右手单手上弹,单臂立姿无依托,五发速射,枪响靶落,更牛的还在后边,战士紧接着枪交左手,换成只用左手上弹、瞄准,以同样射姿又来一遍,还是五发五中,必须的。全场一片沸腾,掌声如雷。这枪感,逆天了。

可见,战争年代身经百战的老兵,把枪玩到这种境界,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老电影大多是良心之作。这样的兵,真是敌人敢废他一只胳膊,他立马就能要对方的命。

男孩子哪有不爱枪的,现在就那么点机会,还有一些什么这知那知的在鼓噪,要取消大学军训,着实讨厌。再看看那时的孩子,满满的幸福既视感。

看了么,祖孙三代一起出场了,爷爷吕其喜、父亲吕志玉、14岁的吕永顺,来自胶东崆峒岛,分别持三八式、水连珠、三八式,当时参加表演的民兵代表只有九人,这一家人就占了仨 。前方分设100米、150米、200米靶,上弹,据枪,爷儿仨个个动作娴熟,特别是少年,那一脸自信的神情,不得不令现在的人赞叹。小孩率先击发,首发命中,随着三八大盖那特有的枪声此起彼伏,两分钟内,十五个靶子全部打倒,全场再次沸腾 。

吕永顺多年后回忆,其实当时他有一个小“犯规”,爷爷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有一枪飘靶了,他年小反应快,侧转枪口就补了一枪,替爷爷把靶子放倒,当时看台上响起了会意的掌声。

全家上阵,要的不就是这份亲情间的关切和默契么,少年这一枪打出了人生的精彩 。

参加完大赛回到济南,杨得志司令员给他们特批了一支56式半自动,全家视同传家宝,每天精心擦枪,到了八十年末,按规定要上交,老爷子死活不干,武装部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动,老爷子让把枪擦的干干净净,依依不舍地看着被拿走。

连看几遍,只有一个感觉,假如战争来临,在这样的中国兵和百姓面前,想来找事儿的,敢进来可以,再想全身而退怕不是那么容易。

片中还有个镜头尤为抢眼,祖孙三人在靶场上枪声刚停,毛主席独自先从座位上站起,郑重地为这一家人鼓掌。

老人家的心思不难揣测,他全部战争理论和军事思想的核心,又得到了一次实践。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

没看过的可去搜播,这部片子叫《向毛主席汇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