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战战兢兢,常知民艰——关于《尚书·无逸》

战战兢兢,常知民艰——关于《尚书·无逸》

研读经典

★★★★★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之宗,《书》者政治之要。”《尚书》汇集了从尧舜时期到春秋初期的经典文献。以前,“二帝三王”时期(即尧舜二帝和夏商周三代)被视为“黄金时代”,并作为后代之治效法的楷模,《尚书》则是“二帝三王之道”的集中体现,因而《尚书》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颇受重视。如宋儒程伊川(颐)曾说:“看《书》须要见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求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义理明白,句句是实理”,是朱子对《尚书》“二典三谟”的评价,该评价也适用于后面部分的《商书》、《周书》,这从前面所引《无逸》手段也可略见一斑。《无逸篇》在历代多次被搬上经筵讲授,就朱偲所掌握材料,仅宋、明两朝就有多次。武王伐纣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继位的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在社稷风雨飘摇时刻,周公承担起责任,正所谓“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发号施令,常称王命。”经过周公的七年辅政,三监和东方的叛乱已经平定,分邦建国和制礼作乐已经完成。周公目睹成王日渐成长,担心他在安逸的环境中有所放纵,从而荒废文、武之业,就作了《无逸》告诫成王,提前打打预防针。

“君子所,其无逸”,《无逸》在点名主题后,从一个比喻开始。老一辈的农民辛辛苦苦耕作,但他们儿子们却不懂得耕种收获的艰辛,贪图安逸起来,儿子们行为放荡、狂妄自大,却轻侮父母,说什么“老头子什么也不知道”。

周公在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严恭寅畏”“治民祇惧”的看法。商朝贤能君王中宗、高宗、祖甲的成功经验在于“不敢荒宁(不敢贪图享乐)”,“能保惠于庶民”(能对百姓施加恩惠),故而他们个人享国长久,国家也太平嘉靖。商朝中后期君主没有继续保持这种优良的作风,他们生长在安逸的环境中,对民众的生存困苦缺少感知,对于政治治理也不以为意,“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从此以后,殷朝就走下坡路了,这些君主享国的时间也不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在商朝失德之机,周太王、王季、文王,三代贤主战战兢兢、小心敬畏,尤其是文王“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经常从早晨到太阳西下,经常顾不上吃饭,不敢沉湎于游乐,颇有当年商汤“昧爽丕显,坐以待旦”的风格。到文王末年,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成为周代受命之君,所以《公羊传》在解释《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中之“王”时,才会强调“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文王是受命之王,继承文王所以禀受天命,故而周公劝导成王要继承文王之业)。朝代改命,殷衰周兴也就是必然的了 。

所以周公以此劝导开始亲政的周成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不要想着今天先出去个乐子,明天再好好干,要记取商纣王的沉湎酒色以致亡国的教训。不要随便肆意妄为,改变先王勤俭节约的作风,随意变乱先王的典章法律,而是要勤政、不贪图享乐,要体察民情、善待百姓,要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处理政事,这样才能光大文武之业。

本期责编:胡鑫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