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鲁迅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

文/巴金

我今年回到家乡去,有一天偶然问我的侄子:“你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么?"他的答复,太使我出乎意料之外。他说: “我们的国文教员说,鲁迅的思想很不纯正,你们万万不要看他做的东西,所以我没有看。"呜呼哀哉!中国人全都思想纯正像那位国文教员,也许不会“迎头赶上”这个危亡大祸了罢!

鲁迅先生的思想,究竟是否纯正,我哪敢知道。不过,他始终是个道德高尚的学者,从我认识他起,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件事,或目见,或耳闻,可以引起我的怀疑的。

鲁迅到北平的最后一次,是因为周老太太病重,想见一面被人认为思想不纯正而老太太认为孝顺的儿子。她那被人认为纯正而又是著名文学家的别一儿子,住在止隔两三条小街的地方,即使老太太病重,依然保守旧例,从不来往的。

鲁迅先生冒然到北平,大家都暗中替他捏把汗。青年们以及新闻记者听说他来了,抢着去见他,白塔寺旁一条小胡同,登时热闹起来。

他在各学校几次公开讲演以后,觉得住下去总有些不很妥当,老太太的病也好得差不多,他赶快回上海去。后来他常常想回到北平居住,总是吃了思想不纯正的亏, 没有达到目的。

我从那一次见了几面以后,更觉得世上对他思想不纯正的批评,实在怀疑。我想鲁迅先生太忠厚了,太可怜了,除了死,的确没有别的路可走。

1936年10月19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

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做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十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