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珈谈史:爱国志士王夫之,是如何扛起了明治时代的教育大担

大家好,我是枭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夫之的故事吧。

明朝末年,强悍的八旗清兵,金戈铁马,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磅礴气势颠覆了明永历政权。从此朝纲改辙,江山易主,三百年的朱明天下一夜间变成了满清贵族王朝。但是,朝野仍有许多不甘作亡国奴的仁人志土,始终以反清复明为已任,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爱国篇章,王夫之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夫之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字而农,号口斋。王夫之,出生和成长在湖南衡阳县城南回雁峰的王衙坪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从小颖悟过人,四岁就与二哥人私塾,从长兄介之读书。七岁读完了《十三经》,八岁私塾肄业。十岁从父亲读《五经》经义,广泛地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十四岁人县学,小有名气,赢得了乡里父老的称赞。在县学读书期间,他饱览县学的藏书,专心致志钻研学问。十五岁赴武昌乡试未第,回县继续学习。十六岁开始致力于四声音韵之学,凡《诗经》《离骚》、《汉魏乐府》,以及晋宋齐梁陈和唐人的诗集都在他的研读之列。十八岁复应试武昌,再次下第。

考试落第对他来讲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然而国家的命运更令他担忧。当时高迎祥,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直捣中都风阳,朝野震动。明王朝不顾清贵族的威逼侵扰,急忙从辽东抽回主力,镇压农民起义。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贵族乘虚而人,大举进关,接连攻陷山东、河北七十余城,明王朝内外交困。年轻气盛的王夫之,忧虑国事,苦于报国无门,常与一帮朋友一起借酒浇愁,作诗泄愤。次年又于武昌赴乡试,第三次落第。科举道路的坎坷,国家民族的危急,更使他意识到救国的责任。于是以“东林”,“复社”为楷模,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人组织“匡社”。这时他还是急迫希望能通过科举之途跻身于国家政权,争取报效国家的机会,终于在二十四岁时中举。可是这时的明王朝已是病人膏肓,会试无从顾及,王夫之只好从中途折回湖南老家。是年他将自己的诗作编成一部《潮涛园集》。不久,李自成进人北京城,旋北京被清军占领。王夫之听到国变消息,悲愤欲绝,绝食数日。

由于清兵人关,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王夫之在这瞬息万变的“天崩地裂”之际,毅然决然地参加抗清复明斗争,为之奔走呼号。在组织联合农民起义军与湖南、湖北明军共同抗清作了许多艰苦的工作。从此后他投身于抗清的武装斗争。兵荒马乱之际,他的父兄和妻子相继死去,国破家亡,更坚定了抗清斗志。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由明朝遗臣夙将瞿式耜、何腾蛟严起恒及李自成部将李赤心等拥立的永历政权由浔州迁到肇庆,出现了抗清高潮。在这种有利形势下,王夫之和他的“匡社”知己管嗣裘在衡阳举兵起义。终因力量单薄和缺乏必要的支援,而战败军溃,从此他隐姓埋名,改易衣冠,颠沛流离在零陵,常宁的荒山野岭之间,自称獠人,居獠洞,过着艰难困苦的隐匿生活。三年之后的夏天,他终于潜返到家乡衡阳莲花峰下的续梦庵。

王夫之面对这“天崩地裂”的历史转折,惊恐、惶惑、悲观、失望、忧愤难平。他看到南明永历朝廷彻底覆亡了,深感亡国破家切肤之痛,但又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既非所能为,只好“退伏幽栖,俟曙而鸣”,决心以笔作刀,总结明亡的教训,展开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抗清斗争。

他想到这些,又再一次端详着墨迹未干的诗文,顿时浑身热血沸腾,陡然添了气力。于是挪动脚步,走回包裹处的石墩旁坐了下来。他想,明朝灭亡和十余年抗清斗争惨败,其失败原因固然归于政治腐败,政府无能,然而它们的根本原因又在何处呢?

十余年的武装抗清斗争失败了,他从中深刻地总结到:教育对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二千余年的国家兴亡史,实际上是政教兴亡史,因为治理国家最基本的措施无非是政治与教育两大端。这两大端的关系处理得当国家就安定富强,否则就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但是,宋代是很重视教育的,那又为什么会积贫积弱呢?他总结到,这是因为宋代的教育不实用,“理学”与“心学”盛行,而“新学”与“实学”“信从者寡”,致使学校虽存而培养出来的人多是无益于世的庸才废物。

王夫之以强烈的义愤检讨和批判了明代教育的弊病。他指出程朱理学盛行,严重地禁锢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和抑制了整个民族的性格。其次,明代教育学风不正,学习“锢蔽于腐诗文中”不能自拔,追名逐利,鼠目寸光。读书人只知富贵利禄,终日揣摩八股空文,不务实事,于国家利害而不顾,麻木不仁。因此这种学风只能导致天下教育尽培养一些无心无耳无目无口的俗儒和势利之徒。这种越学越对时政大事胡涂无知的教育,最多也只能培养出一些于国家治乱无补的“愚儒”。

针对明代教育弊病,王夫之提出了改革教育的措施:一、国家教育应当掌握在皇帝者手里,而不能落在阉党手中。二、教育要学用结合,经世致用。要尽废古今虚妙学说。,天下学子学习天下治乱、礼乐、兵刑、农桑、学校、律历、吏治之理,通过实学教育培养出实用人才。三、教育要文武结合。课程安排上要文武并重。既教之以文,又教之以战。读书人既能作学者,又能事农工商。国家教育的弊病,其根源在于政治,因此,改革国家政治极为关键。

王夫之指出:改革政治的关键又在于改变传统的政治目的,传统政治目的只为少数人的利益,为一家姓的幸福,而理想的政治应当为所有的百姓利益而实施,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欲望和生产能力,满足人们的合理生活要求。

长期以来,王夫之不屈服于清统治者的统治,隐身居住在荒山野岭间,在这里自筑土屋栖身,著书讲学。但是,他还是经常坐卧不安,终夜不能人寐。他亲自上山砍柴,粮食没有了只好以野果野菜充饥。衣服经常破烂不堪,尽管条件如此艰苦,王夫之却依然意志弥坚。到了晚年,体弱多病,腕不胜砚,但他还是将纸墨放置在卧床之旁,竭尽全力著作以教诸生。

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